从“革旧图新”到“智能优化”

26.04.2015  00:27

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苗玲玲

因东辽河发源而得名的辽源,曾被誉为“东北小上海”,盛极一时。然而,面对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现实,辽源不得不“重整旗鼓”,谋求新的发展定位。

早早失去了“先天优势”,如何在振兴中获取主动,在发展中赢得先机?全省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落实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新一轮振兴发展总动员。辽源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迅速“找点对位”,突出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把简政放权、创新发展、生态建设作为“先手棋”,着力构建出与改革同步、与发展同向、与民生同声、与生态同频的新美蓝图……一项项工作、一层层督导、一步步落实,犹如春花竞放。

创新辽源——从“革旧图新”到“智能优化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辽源要进一步完善好各项基础条件,打造更多优势,迸发出创新转型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辽源市委书记吴兰的话掷地有声。

随着产业布局合理调整,新的经济支撑体系逐渐成型,辽源决策层意识到,在已有基础上革旧图新、创新思路,才是实现跨越赶超的对症良方。

这是情势所迫,也是明智选择。

辽源市跨辽河、松花江两个流域3个水系,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是东北重要的产粮区。

玉米秸秆只能作为生火做饭的烧柴吗?如何在已有资源上找突破口和增长点?辽源市牧兴机械有限公司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公司研制出全国首创的多功能“秸秆膨化帚化机”,可将农作物秸秆100%转化为绿色生态“罐头饲料”。今年3月,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学者专门来辽源,对秸秆膨化机械生产、销售、应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力促这一集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为一体的“科技法宝”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科技就是生产力。新技术为创新辽源注入勃勃生机。

目前,辽源共有科技型企业124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户。仅2014年,全市争取科技计划项目91项,获批资金4728.5万元。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各类研发中心89个。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全市74户企业与58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成立了4个院士工作站,认定市级科普基地6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个。

沐浴着春天的暖阳,辽源科技型企业已花蕾满枝。

在大刀阔斧推进科技创新之时,辽源城市管理创新同样力度空前。

智慧城市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让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

不出重拳,不出实招,就见不到实效。面对这一虚拟概念,如何把建设幸福辽源的愿景落到实处?

2011年,辽源在我省率先启动“数字辽源”、“智慧辽源”建设。随后,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农业农村5大领域,以信息技术推动辽源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程。

如今,智慧辽源建设成效凸显。看似朦胧的智慧理念正一步步揭开神秘面纱。

辽源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成为全国首批一卡通密钥应用城市之一,可以实现与上海、杭州、沈阳、南昌等60个城市在公共交通、银行、水电、小额消费等多项刷卡缴费服务的互联互通,并增加了远程充值等新功能。

吉林省齐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宝宝在线”、吉林省东峻科技有限公司的“异地候机楼”和盛传福电子科技公司开发研制的“智慧交通综合监控”等项目已在各领域发挥作用,辽源百姓逐步走进一个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城市生活时代。

从传统产业的“革旧图新”,到“智能优化”的创新布局,先行一步的辽源还在审慎“落子”,谋求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