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法到用法:让法治融入生活
评论员 麦小迈
两会观察系列之四
“法治”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其意义之重大、作用之重要、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围绕推进依法治省和法治吉林建设,有政协委员提出了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的建议。公共法律服务旨在促进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吉林省发展实际看,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无疑是法治建设最直接、最现实、最出成效、人民群众最受益、也最满意的现实选择。”
如何让法治融入百姓生活,是今年省两会会上会下关注和呼应的焦点问题。让法治融入百姓生活,首先就是要加强全民法律知识普及和法治文化活动,这也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
说到普法,说到普及法律知识,我们在普法手段、普法内容和普法模式上都需要有所创新。从模式和手段上来讲,除了社区、街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普法手段,更需要利用新兴的网络和新媒体手段。比如现在微信成为一种空前普及的网络社交平台,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普遍使用,我们就应该充分顺应这一趋势,让新媒体成为普法的新平台。从内容上讲,过去的普法主要集中在法律常识、法律文本和违法案例的宣传上,现在我们迫切需要提供的,是法治精神、法律意识和法律服务的宣传。以案例来说,不仅是违法案例,更应该普及服务性案例。换句话说,要让大家意识到,不仅要守法,更要会用法。法律不仅是一种对违法犯罪的威吓和惩戒手段,更是对公共生活乃至群众日常生活的服务手段;法律不是出了问题才用得到,而是随时随地用到法律才能不出问题;法律不是权益受到侵害才用得到,而是只有随时随地运用法律才能保障权益不受侵害。
要让每一个公民学会并习惯随时随地运用法律,就要让法律服务随时随地触手可及,保证法律的普及性和日常性。这就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服务网络,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并且要大力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这里面应该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增加和保障公共投入,保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一个是增强法律服务的公益性,尤其是保障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只有让社会最底层的群众都能够享有法律的充分保障,才能提振广大公众守法、用法的意识和信心。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榜样的力量。政府各机关各部门要做尊法、信法、依法、守法、用法的表率。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