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我省将全面落实“禁塑”
3月31日,记者从长春市工商局“禁塑”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截至2015年3月10日,全省各地区可降解塑料袋、餐具具体出货合计759.70吨,其中,长春市出货677.68吨,包括连卷袋279.57吨、背心袋379.90吨、可降解餐具18.21吨。
“禁塑”令开始实施已经满3个月的缓冲期,无论是商家、生产厂商,还是消费者,都在努力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4月1日起,我省将全面落实“禁塑”。
商家:环保袋成本压力大
欧亚超市连锁副总经理喀晶平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今年1月1日我省实施“禁塑”以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老百姓对此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在推广可降解塑料袋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几个问题。
“可降解塑料袋存在拉力不足的情况,正常的是可以装5公斤商品的,但如果布点不均匀,特别是膨化食品包装袋装进袋子内,就会出现撕裂或者呈现雪花状的破损。但这个并不是我们商家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生产厂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比如签订合同时,如果因为环保袋的缘故使商品出现问题,那么全单都由厂家买单,希望他们可以把质量提升上来。”她说。
同时,比较明显的是成本问题,“商户普遍跟我们反映,环保袋的成本压力比较大,比如老百姓购买一捆香菜,可能总价不过两三毛钱,但一个小环保袋的成本就要三毛钱左右。”据她介绍,目前超市环保袋售价大袋0.5元、小袋0.4元,对于超市来说,环保袋的进价成本是过去的3-4倍,考虑到百姓的接受能力,超出的成本压力都是由商家来承担。
“我们也在鼓励百姓利用无纺布购物袋,通过更多的替代产品降低白色污染,但是从袋子的销量上来讲,虽然有所下降,比例却不大,降幅只有20%-30%左右,多数顾客还是没有自己拿袋子购物的习惯。”喀晶平说。
而新春城综合市场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在推广可降解塑料袋过程中,市场商户与顾客存在摩擦,一些年纪偏大、购物品种零散的顾客,在商家收取包装费上存在误解。“比如说一个消费者买两头大蒜或一把大葱,让他再另外花钱购买环保袋,多数都不理解。我们希望生产厂家可以减轻我们的成本压力,更多的让利于消费者。”
生产商:将进行技术改进
针对商家反映的问题,可降解塑料袋生产厂家、长春益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助理陈楠表示,目前已知的数据显示,企业每天可生产4吨、约20万个左右的可降解塑料袋,主要供应到大型商超、饭店。在拉力、承重方面,可降解塑料袋与传统的袋子差别不大,但材质特性是怕高温、怕划,“下一步,我们已经准备在耐热、承重方面进行改进。”他说。
同时,他介绍,自从“禁塑令”实施以来,随着企业设备的增加,产能已经实现翻倍。而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成本过高问题,他坦言,“生物材料与传统相比,是要高出1倍多的成本,但随着市场用量的加大,原料供应商供应链的拓宽,成本会降低,但这需要过程。”
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贸易部总监吴庆伟表示,在前期企业推广可降解产品的过程中,一些商户反映,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伪劣的可降解制品,让使用高成本可降解包装物的商家反而受害,“所以我们希望工商部门对低品质、冒充的行为给予处罚。”
他介绍,一个可降解餐盒的成本在1元左右,正常降解周期在1年之内。“现在我们销量约10吨、合计10万个左右。预计年内可以达到500-1000吨。根据我们的调研,市场容量就这么大,但问题是市民的认可度偏低。”
监管:今起全面实施“禁塑”
长春市工商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志敏会上表示,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实施“禁塑”的省份,对环保及相关产业的拉动,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4月1日起,我们将全面的‘由大及小’,即大到商场小到食杂店全面落实禁塑。总体要求是,有市场可替代的必须替代,目前市场上有200多种塑料包装物的规格,生产厂家要尽快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谢志敏表示,工商部门要求商家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同时,还将强化可降解塑料包装物的检测检验方面工作,杜绝假冒伪劣制品流入市场。
从今日起,工商部门将开始检查、督导、执法。一季度的“缓冲期”已过,如果4月1日仍不按照禁塑令执行,工商部门将进行处罚。不过,长春市工商局副局长郑广慧介绍,在这方面工商执法有个原则,“由于生产、供应存在问题,我们将按照商家的规模逐步推进,对于非常小的食杂店,我们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求必须实行禁塑,但逐步实施,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记者 赵宇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