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三农”发展惠及亿万农家——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综述

12.12.2016  16:11

      即将于今年年底正式进行登记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通过对普通农业经营户普查表、规模农业经营户普查表、农业经营单位普查表、行政村普查表、乡镇普查表、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6张普查表中500多个指标的深入调查,全方位描绘出我国“三农”事业的10年巨变。

      农业普查惠农利国

      回顾过往,自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至今的10年间,国家连续出台了10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10年间,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支持之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广袤的农村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如此日新月异的“三农”发展,亟须通过农业普查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这次普查将立足农业,覆盖‘三农’。内容主要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村新面貌、农民生活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农业从业者、农业用地、农业生产能力和结构、国家粮食安全、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等情况,可以说是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来自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农业普查也将为我国常规的农业统计调查更新抽样框,从而提高常规农业调查的准确性。“利用这次普查获取的基础信息,我们将建成全新的‘三农’统计信息平台,包括建成农业普查数据库等农村统计调查基础信息系统。同时,也将建立‘三农’信息的‘一张图’,将‘人’‘图’‘数’进行‘时空’一体化的整合,建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可视化展示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信息。”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张淑英如是说。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农普进度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并寄予很高的期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张淑英介绍说,“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组长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并形成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普查机构,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负责普查日常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据了解,国务院农普办还内设了综合协调组、方案设计组、数据处理组等多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农业普查工作的组织与协调、预算编制、普查设备采购等工作,确保农普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各级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按照全国统一的工作部署、统一的时间安排、统一的操作规范,认真做好本地区的组织实施工作。

      制订试点方案,做好前期试点工作,是决定农普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

      2016年1月份,国务院农普办在广东组织了综合试点。 

      据介绍,这次试点工作完全按照“实战”的要求,通过模拟实施普查的全过程,扎实有序地完成了试点机构组建、普查小区划分、人员选聘、培训、宣传、清查摸底、入户访问登记等普查重点工作。试点取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锻炼了队伍。试点结束后,又对普查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了综合试点。

      “磨刀不误砍柴工”。抓好普查员的聘用和培训工作,同样是保证普查质量和普查进度的关键。在试点工作中,各级普查机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聘了有责任心、有文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普查员,并运用多媒体、动漫等多种形式,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农业普查培训教材和视频,采用现场教学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能。

      在宣传动员方面,各地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宣传标语和横幅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农业普查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真正了解这次普查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地配合普查工作,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国务院农普办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通告,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标语、口号及对联,最终从3000余条投稿中选出了“农业普查福到农家”“农普进农家利国又利家”等20条优秀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长期以来,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与更加快速、及时、客观的数据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本着自主设计、服务外包、把握关键、流程控制的原则,将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作物遥感测量为契机,全面提升统计调查的空间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加快改造统计调查流程,进一步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在此次普查中,首次全面使用卫星影像图绘制普查区地图和定位普查对象;首次在农业普查中应用手持智能移动终端(PDA)采集数据;首次全面推进联网直报在普查中的应用……这一个个“首次”,将极大地提高农村统计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对农村统计方法手段带来变革性影响。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测量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一项高新技术,对全国调查系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积极应对,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开展试点、制定实施方案、完善技术需求等工作,逐步深化了对遥感技术的认知,强化了对遥感知识的掌控。

      “无人机遥感测量对山地和海拔起伏较大地区的农业调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无人机主飞手刘迪对此感慨万千,“过去用皮尺测量误差太大,而无人机遥感则不受地形和作物限制,能精确测量地块面积,还可以利用农作物光谱不同,实现农作物产量调查功能。”利用无人机代替调查员的双眼、双腿和皮尺,改变了过去由普查员走乡到户、手工测量和农户自测为主的数据采集方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普查员的安全,最关键的是数据质量有了保证。

      以往搞的两次农业普查都是对“”的调查,尽管我国农产量调查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推行以耕地作为调查对象的对地调查方式,但在农业普查中以“”为普查对象的还是首次。所谓对“”的普查,就是对农作物种植地块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覆盖要素的普查,其数据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地块和农作物分类识别,在对样方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对农作物面积的空间测量。

      广东省惠来县仙庵镇的普查员王炳坤,仍清晰地记得第二次农业普查时的情形——普查员带着厚厚一叠普查表,走村串户、加班加点,工作量极大,全县的普查数据使用光电扫描,录入、确认和修改要花上十几天的工夫!而现在使用PDA后,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用不了几分钟,在指尖上就都能完成了。

      人们评价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种种创新是“农普历史性的突破”,它将有利于全面摸清农业“家底”,有利于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统计普查自此实现了崭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