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东北振兴 路在脚下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和重要的工业、农业基地,东北振兴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0多年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但近几年,东北经济出现了新的困难:经济增速走低,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民间投资下降较大,人口、人才出现净流出,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露。这被称为“新东北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今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规划了东北振兴蓝图。面对新的发展契机,东北地区应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今天刊发几位专家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东北三省经济呈明显分化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需分省精准施策(人民观察)
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新兴产业发展偏慢;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基层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影响了东北地区内在发展动力的形成,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指导意见、政策导向和项目指南。贯彻落实《意见》,东北三省需要认真分析本省在产业结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具体短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看,东北三省经济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其中,吉林省工业增加值稳步提升,已经与全国同步;辽宁省工业负增长态势尚未扭转,且波动较大;黑龙江省工业呈现上升态势,但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因此,东北三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应分省精准施策,否则会因省情差异较大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辽宁省而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是防范制造业快速衰退风险,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求得突破。“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年下滑,2011、2012、2013和2014年分别为14.9%、9.9%、9.6%和4.8%,2015年更是下滑到-4.8%。受工业快速下滑影响,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上升了3.3个百分点。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但工业占比下降隐含着作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源泉的制造业“空心化”风险。实际上,因高效率的工业占比下降、低效率的服务业占比上升而产生的结构性减速,正是导致辽宁省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直以来,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工业的支柱,也是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驱动器。但整个“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过低,产业布局比较分散,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因此,振兴辽宁经济的关键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智能制造为引领,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内生动力,通过加强与世界创新型企业合作强化外部动力,尽快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整个制造业发展。
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是努力破除“资源诅咒”,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从三次产业比例看,2015年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7.5%、31.8%、50.7%。从近5年的趋势看,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降反升,呈现一定程度的逆工业化趋势。因此,黑龙江省的关键问题不是工业“一柱擎天”,而是工业化进程深化不够。在工业内部,黑龙江省严重依赖能源产业,能源业占全省工业比重最高达73%。2015年1—8月,在工业大行业中能源业是唯一负增长的行业,下降了3.8%,负向拉动经济增长2.2百分点。因此,黑龙江省应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同时,要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内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着力摆脱依赖能源业的现状,努力破除“资源诅咒”,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推广“互联网+农业”,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新型原料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对于吉林省而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是改变经济结构双重“一柱擎天”问题,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吉林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1.2%、51.4%、37.4%,近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高于50%。因此,东北三省中吉林省工业“一柱擎天”问题最为突出。在工业内部,汽车制造业是优势产业,存在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一柱擎天”问题。这使得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汽车制造业的“脸色”。面对双重“一柱擎天”的结构,吉林省必须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竞争力,既要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又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产业链变成产业板块,从而改变双重“一柱擎天”结构。(黄群慧,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努力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
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提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在10多年时间里连续出台振兴政策说明了什么?说明与全国相比,东北遇到的困难更大、问题更突出。从宏观角度看,“新东北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其中,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突出的短板。在国有企业发展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时,民营企业如果不能及时顶上,就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将大量工业项目放在东北地区,由此东北形成了国有经济点多面广、比重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东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这一时期本应是民营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时期,但由于体制机制转换缓慢、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跟进不力、国有企业改革滞后,这一有利时期被错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北本应刮骨疗毒,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但一些国有企业习惯于国家政策托底,改革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不大、环境不佳,民营经济短板问题更加突出。应当认识到,东北振兴离不开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也离不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二者不是你上我下的对手,而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同向发力,才能全面激发东北经济活力。因此,东北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
强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统一认识和行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多,但大多数自成体系,留给民营企业的配套发展机会不多,而且在当前经营遇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有限。从东部地区发展经验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繁荣地区经济的重要举措。东北各级政府应转变过于依赖国有企业的振兴方式,给民营经济更大发展空间,实实在在地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民营经济活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应成为东北振兴的新理念。
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落实好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试验区。敢于让僵尸企业出清,使之占据的资源回归市场。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下大气力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采取务实有效的政策支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发展,为民营经济拓宽市场空间。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开放力度。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韩国、日本,处于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寻求发展新机遇,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带。上海、广东等自贸试验区已经探索出一批有价值的开放经验和做法,应加快促进这些经验和做法在东北地区的复制和推广,按照负面清单要求倒逼改革开放。抓住辽宁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契机,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东北地区民间投资先行先试的活力,探索东北在对外开放中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近年来,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成绩很大,但以治理为导向的政府工作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方面,东北的问题更多一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东北振兴意义重大。应彻底摒弃官僚作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经济发展清障搭台。深化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平台,吸引创投和各种风险投资,形成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资本市场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民营企业投资安全感,提振其投资动力和信心。
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潮中加快发展新经济。东北过去有过创新创业的辉煌历史,今天更需要树立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形象,坚定创新创业的意志和决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留住并吸引更多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发扬“铁人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发展新业态、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模式,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张占斌,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