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图为论坛开幕式现场
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伟光,《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出席论坛并讲话。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期刊·机构·人员——评价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来自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20人参加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讲话。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高翔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迫切要求,是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张江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工作,已属当务之急。他指出,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评价导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工作者要强化意识形态自觉。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工作,必须加强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建设。要克服片面注重量化标准的倾向,将价值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动态平衡,构建符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工作,必须加强学术评价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学术评价本身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制机制保证,学术评价就难以体现评价的价值甚至可能走向反面。要不断健全评价机制,促进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要努力建设一支由一流专家组成的评价专家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在主持论坛时指出,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归根到底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出能体现中国立场、中国精神、中国水平的研究成果。要实现这一目标,掌握学术标准的制定权是根本,掌握学术成果的评价权是关键。现行评价方法,对于方便科研管理、激励科学研究、推动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偏重量化指标、脱离科研实际、人为因素干扰和缺乏导向性等一些突出问题。深化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学术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前提。
高翔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成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基于占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制高点,掌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话语权,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考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立以来,得到王伟光院长和中国社科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特别扶持,也得到有关部委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举办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今年三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高翔表示,创办这个论坛,初衷主要有三:一是发出我们的声音,赢得社会各界对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推动评价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二是汇报我们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今天将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三是搭建交流的平台。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个论坛,我们将一年一届办下去,努力把它打造成富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论坛。
论坛举办期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成果。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人员介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指出,现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存在意识形态属性评价指标不突出、评价数据公开透明性待加强、定性评价方法待改进、评价理论基础待完善等问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强调学术性评价的同时,注入了意识形态属性指标,评价打分引入扣分机制,期刊评价对期刊引导作用明显突出。
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东北财经大学夏春玉等专家学者就评价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发表学术演讲,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深化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使学术评价在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正能量。(记者 赵晶)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