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法治中国砥砺奋进--从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
生机勃发的春天,正是扬鞭奋蹄的时节。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广纳睿智之言,共促良法善治。从人民大会堂的璀璨星灯之下,到各个分组审议的会场之上,也因此呈现出新的履职氛围--更多的法治关注,更深刻的法治思考,更坚定的法治信仰。
法治,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大会全程,更向世人昭告:法治中国,从这里开始新的远航。
生动体现 集中检验--全面依法治国迈出新步伐
3月8日上午,是今年大会专门安排审查预算草案的时间。代表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今年的“国家账本”比往年更厚、内容更详尽、透明度更高,不仅有3本政府预算草案、5本部门预算草案,还有1本彩图版《政府预算解读》作为参阅材料,通过图表、漫画、微信等多种形式帮助代表更好地理解政府预算。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的法律要求,也保障了代表的审查监督权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财政厅厅长胡强说。
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代表们行使法定权力的生动场景,在大会期间时时可见--
“今年的预算报告里,没有找到教育支出4%‘红线’的承诺,是不是意味着教育投入会减少?”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雪芹表示疑虑。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解释让她吃下定心丸:在现阶段,教育仍是重点支出。
“政府提到的带薪休假在计划报告中怎么没有体现?”审议计划和预算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当场提出意见。几天后,蔡继明就拿到了发改委的正式回复,“带薪休假”将被写进计划报告。
处处讲法律,事事有规范。翻开提交大会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法”更是最突出的关键字:
--一年来,共审议20件法律草案,修改法律10件,制定法律2件,作出8个法律解释。
--一年来,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13个工作报告,检查4部法律实施情况,开展3次专题询问、4项专题调研。
--一年来,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设立国家宪法日和烈士纪念日等重要问题作出决定。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梳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各方面工作的新成效、新进展,“制”令人印象深刻:
--要求扎紧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这道篱笆,责成有关方面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整改、严肃问责。各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金额1062.5亿元,挽回和避免损失33.9亿元,根据审计建议制定完善规章制度3122项。
--针对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强调要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包容性,健全财政、金融支持的长效机制。
--针对“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反映的部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滞后的问题,提出要下更大决心、作更多努力,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他4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讨论立法问题。“常委会每次开会讨论必邀代表参加。有立法议案之后,还会把法律草案在网上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都是民主立法的体现,并且已经形成了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今年全国人大还会建立更多实现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比如建立立法专家顾问制度,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等,以更好地汇集民意、集中民智。
路径明晰 破障闯关--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篇章
3月10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会议审议。这标志着这部“法中之法”在颁布施行15年后,将迎来集税收法定、地方立法权、立法与改革关系等众多重大主题于一身的首次“大修”。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源头上夯实立法基础,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在此背景下,过去一年立法工作的诸多亮点,成为代表们谈论的焦点--
首次修订环境保护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追责和处罚力度;首次修改行政诉讼法,重点解决“民告官”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修改预算法,推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全国人大更加注重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立法推动和落实重大改革举措。”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说。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大会期间,这些被代表们关注的问题,无一不是涉及利益格局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硬骨头”。改革越深入,越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越要求从制度上进行系统谋划和综合配套,越注重通过立法引领和推动各领域改革。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指出,更加凸显科学、民主精神的法律“立、改、废、释”工作,将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破障闯关进一步指明路径。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更加明确的回应--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字里行间中,法治将进一步成为政府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推动政府改革、打造法治政府的“先手棋”。一些人大代表表示,只有完全依据法律法规来划定权力界线,把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权力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审批制度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并真正起到撬动政府自身改革的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对于如何确保“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两高”报告中透露出更多真招、实招--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将严惩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的各类犯罪,推动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对外逃腐败犯罪分子依法审理程序,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司法便民利民信息平台,深化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将加大对环境污染等四类犯罪惩治力度,突出查办造成国有资产资源损失、流失案件,重点查办领导机关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坚决惩治民生领域特别是涉农领域侵犯群众权益犯罪,健全冤错案件及时发现和纠正机制……
“司法改革的成果,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两高的报告,让我们体会到司法机关正朝着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迈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毕小斌说。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法律的生命力也在于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法律得到正确有效实施。
凝聚共识 吹响号角--全面依法治国在新布局中扬帆起航
截至3月10日12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已收到议案521件。这些集纳各方智慧的箴言良策中,“法”字不出意料地成为高频词--
提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更有效地推动生态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修改法官法、检察官法等,破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所遇到的一些难题;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关系民生的重要法律开展执法,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切实维护法律权威……
“无论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还是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龙电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亚兰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指出,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强大动力、根本支撑。
全面依法治国,乃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透过人大这一窗口,人们深切地感到,全面依法治国寄托着全社会新的热望,为改革发展凝聚起更广泛的共识--
“我们所有的幸福感都是建立在法治的社会上。依法治国,有了法治保障,国家才能长期富强稳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天伦集团董事长张瀛岑对全面依法治国感触尤深。
“践行全面依法治国,要认识和把握经济与法治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法治经济,稳中求优的新常态经济走势,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规范。”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长白金明认为。
“全民守法的前提是全民普法,民众是基础,领导干部是重头。把普法效果转化成全民遵法守法的内在自觉,全民对法律抱有坚定信仰,法律的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教师刘宏艳说。
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透过人大这一窗口,人们清楚地看到,全面依法治国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一个新的境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民主政治立法,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加强文化、教育、生态领域立法,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今后一年中,一系列立法项目将紧锣密鼓、有序展开。
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加大对预算决算的监督力度……今后一年中,“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将得到更严格的落实。
坚持和深化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常委会委员直接联系代表制度,研究制定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意见,改进代表建议办理机制……今后一年中,相关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将进一步推动实现“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
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集中体现。透过人大这一窗口,人们坚信,全面依法治国将为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
“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
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
“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新的梦想唤起新的使命,新的伟业汇聚新的力量。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这一崭新历史起点上,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奋斗征程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必将充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维护法律权威,弘扬法治精神,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新华网记者邹伟、季明、方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