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亲属称谓渐消失 年轻人面临“六亲不认”尴尬
“家庭圈”小了部分辈分称呼解析 年轻人“六亲不认”了 过年串门了吗? 见到很多平时见不到的亲戚了吗? 知道怎样称呼吗?
……
一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呼中少了兄弟姐妹,晚辈中自然没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妈……
亲属称谓,作为民间习俗的一部分,正一步步地从现实走进历史。“七大姑八大姨”的热闹时代真的会一去不再来吗?
部分辈分称呼解析
连襟:也称连桥,本意是指二人之间彼此知心。生活中一般是指姊妹之夫的互称或合称。
妯娌:是指两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
六亲:当今“六亲”泛指亲属。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九族: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九族泛指亲属。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高祖、曾祖、父亲、己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姑表亲:又称姑舅亲,即兄妹(姐弟)的子女,互称姑舅兄弟姐妹。俗语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折骨头,连着筋”。
两姨亲:又称姨表亲。即姐妹的子女,互称为姨表兄弟姐妹。俗语说:“两姨亲,不算亲,死了姨姨,断了亲”。
春节长假刚过,不少年轻人就表示,这个年过得相当郁闷。原因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语境中,传统亲属称谓逐渐“消失”,使这个群体面临着“六亲不认”的尴尬。昨日,记者通过微信、微博针对50名90后进行了相关调查,超七成的受访者直呼,压根叫不准亲戚的称谓,让人感到头疼。
【现象】 /蒙圈/ 拜年不知叫啥挺尴尬
春节期间,难免走亲访友到亲戚家串门,但这对于90后独生子女来说是件头疼的事儿,家里面突然冒出些“七大姑八大姨”,该怎么称呼这些亲友难倒了他们。
回忆起刚刚过去的春节,不禁让小高“回味无穷”。小高说,他爷爷那一辈有5个兄弟姐妹,父辈也有4个兄弟姐妹以及不少堂表兄妹,到了他这一辈人数也有很多,但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年初二去我奶家,一进屋子发现好多新面孔,我都不认识,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实在是太尴尬了。”小高说,他平时上学不回家,逢年过节回来总是跟着同学出去玩,很少与家里人坐下来唠嗑,这不,家里面一下子来这么多人,他真是不知所措。
“爸爸的兄弟我倒是认识,但是我爷爷的亲兄弟怎么称呼我有点‘蒙圈’了,还好老爸及时‘救援’,不然我真是尴尬了。”小高感慨地说,他们都是独生子,每天忙东忙西,这种亲情关系早就渐渐疏远了,老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走了”,大概就是这个理儿了。
/躲避/ 春节“逃避”走亲访友
“我管老公爸爸的弟弟的孩子的孩子叫什么?”小路今年刚刚嫁人,春节期间,面对不知该如何称呼老公家一大家子人,小路索性决定不去走亲访友了。
“论辈分实在太伤脑筋,不说话显得我没礼貌,说了还怕喊乱了。”小路说,既然怕尴尬,不如不去串门。不过,初一那天,全家人都来她家串门了,这让“尴尬”再次升温。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称呼,小路只好随着老公说一句学一句喽!
【调查】 超七成年轻人不会论亲戚
你能准确论出与姑舅家的孩子的关系吗?昨日,记者在微信、微博中随机对50位年轻网友进行了亲属关系称谓认知程度调查。结果发现75%年轻人表示“难认亲戚”是普遍现象。
调查中,记者发现排在“最难认亲戚”前三位的有,大家庭中的新媳妇、爸妈各自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他们的子女。
“太麻烦了,也不好记。”受访者小刘说,岁数差不多和他一样的人,却让他管对方叫叔叔,他真是不好意思启齿,还怎么一起“玩耍”了?
“称呼能不能简单一点,不好记啊!”小何是一名90后,他说,他生活在城市,回到老家后不自觉地会用“叔叔、婶婶”代替亲戚原本的称谓,尤其是对一些不熟悉的家族中的长辈,“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太麻烦了,很少有人仔细论资排辈,爸妈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此外,只有25%的年轻人表示,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这种辈分称呼很简单,过年也不会遇到尴尬,是一件顺手拈来的事儿。
【原因】 “家庭圈”缩小 亲情淡了不少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很快,许多人从农村搬到城市,尤其是在城市工作、上学的年轻人,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会对家族辈分之间的关系生疏。“在农村,邻里乡亲都是靠平时互相走动出来的,平时没事就会到谁家串门,一来二去不仅促进了感情也能让彼此关系明晰。”小张说,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都是平房,出来进去很方便,几家亲属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早上起来要抢厕所上,做饭谁家没有柴火了就去别人家取点,逢年过节大家在一起贴对联,半夜吃饺子大家都互相尝尝,过去这种热闹的感觉如今都没有了。
采访中,柳女士说,现在时代变了,一家一个孩子,一代独生子女兄弟姐妹越来越少,晚辈中自然没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独生子女也少了叔叔、舅舅、姑妈、舅妈。“家庭范畴越来越小,两口人唯一的中心是孩子,孩子的依靠无非也是父母。”柳女士说,生活在城市里,少了闲暇来往、走动,有些亲戚难免要生疏了,因此见面不知道该称呼什么,也实属正常的事儿。
【弊端】 家风、家训正被人们所淡化
“宗亲关系”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文化中对亲戚称谓是非常分明的。然而,如今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生活,宗亲血脉的维系关系网迅速疏离,让亲情关系也彼此疏远。
民俗专家、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根本问题却是让家族的家风、家训逐渐消失,这一点是可悲的。“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更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传统美德,包括重视亲情以及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这样会避免人们只在春节期间回家探亲的尴尬。”施立学说,如果没了亲情,那么再大的家族,家风、家训也会随着时间和感情的淡化而逐渐消失,甚至失传。长辈疏于亲情教育与情感沟通,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间的沟通。
施立学表示,面对分辨不清的亲戚关系,有些大家庭又重新拿出了自己的家谱,作为分清“宗亲关系”的最后法宝。但对于90%的家族来说,这种家谱式的情感沟通显得相当匮乏。如今,网络上流行的亲戚图谱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家谱,让人能在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建议】 与亲属沟通未必一定要等逢年过节
亲戚关系要维护好,也需要人们用心去对待。对此,施立学建议广大市民,要多与亲戚沟通,多串门走动,未必要赶上过节时沟通,平常多打打电话,周末休息聚在一起唠唠嗑、多交流。
“父母长辈也要随时与亲戚互动,这样才不会导致年轻人与其他亲戚关系淡漠。”施立学表示,虽然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要让年轻人对亲属、亲情关系重新认识起来,长辈的引导作用最重要,应该多创造一些让年轻人与亲戚接触的机会,让大家彼此在一起沟通、了解。 (记者/高羽 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