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亚运会是个磨练 跟张继科配双打找到了感觉

12.12.2014  08:40

  这次亚运会我承担的不是主要任务,所以封闭训练不像以往的那样有针对性,能针对自己在比赛里得分的东西训练,有点像普通训练那样,重点放在弥补问题上。所以封闭训练前期感觉自己练得不是特别好,没有以往那么扎实。

  在封闭训练后期刘国梁指导特意提醒我要紧凑起来,让心态回归正轨。这一下子给我敲了个警钟,如果备战世乒赛或者奥运会这种强度大的比赛,我这种心态就要出问题了。经过刘指导的提醒,我在封闭训练中开始提醒自己要“练心”,踏踏实实地把训练课当作比赛那样紧凑地练,体验比赛的感觉,后来加上我本身忧患意识比较强,对待每次比赛都会认真的去准备,所以去仁川之前,我感觉准备得还挺充分的。

  这是第一次没有老将参加的团体赛,东京世乒赛王皓还去了,有老将在就感觉球队很有厚度,心态上会不一样。这次就是继科、我和许昕[微博]带着两个年轻队员打,甚至以前大赛都会去的秦指导(秦志戬)也没来,所以我感觉还是挺有压力的。比赛时我跟许昕住一个房间,其实是有空房间的,但我们谁都不想单独住,两个人住就算不说话,也觉得有人陪着,心态上会好点。

  团体决赛对我的心理是个磨练

  在团体决赛中,朱世赫给了我很大的挑战。最近几年我对朱世赫一直保持一定的优势,联赛我们两个在一个俱乐部,都挺了解对方的。赛前我想到他有可能会超水平发挥,因为之前的比赛,他对中国台北连续赢了庄智渊和陈建安,状态非常好,再加上有主场的优势,决赛肯定不好打。但我想毕竟朱世赫打的是削球,给我调整的时间和空间还是很大的,毕竟是他在削我,比赛更显得是他在捡我失误。

  决赛这场球打到最后几乎每个球都要打十几板才能赢下来,这让我对朱世赫有了新的认识。平时他人非常好,但真正到比赛里是有很强战斗力的,不能用联赛和公开赛时候的水平去预测他在大赛中的发挥。亚运会决赛朱世赫差点给我上了一课,我最后能赢下来,对心理上是一个磨练。在东京团体赛里我并没有遇到像亚运会中这么大的困难,所以锻炼价值非常大。

  双打8进4是关键

  亚运会中的双打组合都是重新配对,许昕和樊振东[微博]是一左一右配,上手更容易一点。我跟继科之前配过几次公开赛,但都是打顺的时候比较好,遇到困难的时候两个人在交流上和技战术上都不能很统一。这次比赛我们两个配合的转折点出现在8进4那场球,当时对韩国金珉锡/李廷祐,大比分1比1,第三局6:10落后,最后我们3比2能赢下,让我们之间的信任和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和继科配双打一直感觉打得挺别扭的。以前我和许昕配,我们两个打法风格比较接近,而且一左一右很顺手,两个右手一起打,到了相持大家都需要用正手的时候,肯定要有人做出位置上的让步或者质量上的牺牲。以前继科和王皓配得多,他们打法风格比较接近,可能也不需要太多的战术,而我俩风格区别太大,我有时候打球变化几个球的节奏,他觉得不适应,嫌我进攻质量低,我又觉得他失误多。所以经历过8进4的险胜后我和继科聊开了,觉得两个人不能纯粹靠个人实力在那拼,技战术的统一非常重要,而且需要细化很多细节。

  半决赛碰日本的丹羽孝希/松平健太,我们压力也很大,因为对手是打过奥运会的配对,但因为经历过8进4,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场上技战术相对要比前面明确,没那么乱了。之前打法风格上的问题我俩聊完也想通了,要得分的时候肯定靠继科多一点,需要稳定局面的时候我就站出来控制一下。

  决赛碰许昕和樊振东,我们在队内打过几次,都比较下风。决赛的时候我和继科想的一样,两个右手配肯定要以进攻为主,打的回合越多越下风,每一板都要用质量压制住对方。决赛打得比较顺利还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樊振东第一次打亚运会,一上来也会紧张,许昕可能有一点慢热,或者可能他俩还有单打,精力上不会全部都投入到这场双打里,但这是我和继科亚运会的最后一场球了,都发了疯似地投入进去,前两局我发动得多一点,后两局继科打得更好,这场双打我们确实打得不错。

  打完亚运会我自己想了很多,上一届亚运会对我来说就很重要。2010年我正处在一个低谷,无论从年中莫斯科的输球还是年末自己不断的伤病来说,都是挺困难的一年,正是因为拿了亚运会单打冠军以后,我才能从低谷中走出来,才能有现在的我。这届亚运会我在团体赛中也算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也遇到了困难得到了锻炼,最后能赢下比赛我觉得是一种成长。同时双打也给我开辟了一条新路,不是只能和许昕搭配了,找到了和右手选手、和自己打法风格差距很大的选手配双打的思路,好像一下子把自己的路子打宽了。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