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了 鱼来了——来自东辽河上游的治理报告
辽河,曾经是东北大地上一道令人心痛的伤口:
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退化、城市河段水体黑臭、支流普遍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和水量型缺水叠加……
2018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辽河流域治理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一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齐抓共管、共治东辽河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位列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在地理学上有两源:东源东辽河与西源西辽河。其中,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辽源市,绵延321公里,流域面积9884平方公里,是吉林省七大江河之一。
“东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是推进吉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迈过的难关、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吉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下决心还辽河一片碧水清波。”
这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东辽河的治理,既是一张时代答卷,也是一份留给后世的历史答卷。“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干!”市级河长、辽源市委书记柴伟决心坚定。全市四级700多名河长,统一行动,实现了东辽河上游治理保护全覆盖。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
今年3月末,国家采测分离专业监测数据显示:东辽河国家考核河清断面水质类别达到了IV类。这是1986年设立河清断面监测以来,东辽河首次在一季度枯水期监测达到国家河流水质标准。
在全年河流水质最差的枯水期采测为IV类水,丰水期的水质会更好。因此,这意味着东辽河将告别至少35年劣Ⅴ类水的历史。
东辽河上游的碧水清波,回来了!
别了!辽源的“龙须沟”!
仙人河是东辽河的一级支流,19.3公里河道,在辽源穿城而过。因水体污染,一河黑臭之水曾源源不断汇入东辽河……
三月的东北,刚刚回暖。
65岁的巡河保洁员臧志军顺着梯子,麻利地下到河槽。
“左前方有一个纸盒……”老伴王淑兰趴在护栏上“瞭望”。一旦臧志军落下哪个垃圾,她准能发现。
“老婆子,看,河里有鱼了!”
仙人河终于清亮了。臧志军伸手在河水里一捞,手掌激起的水花,白花花落进河中。他的眼里也水汪汪的,作为土生土长的辽源人,他太盼望这一天了!
仙人河,发源于辽源市城区北部,由北向南蜿蜒而行,是影响东辽河水质的重要支流。
1911年,大量煤田的发现,开启了辽源市煤炭开采的历史。百年开采,给生态带来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仙人河因为生态水补给不足、城市污水排放等原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龙须沟”,并被列入国家黑臭水体名录。
2018年,辽源市吹响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的冲锋号。邀请专家组六访辽源,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45项污水治理工程。
仙人河的两岸,各种违章建筑遍布。河道要想干净,这些“三小”必须拆,垃圾必须清!
可老百姓住了几十年的家,拆迁哪那么容易?执法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联合挂图作战,执法局还率先拆了自己所属单位临近河边的一个办公楼。“动真格的了!”群众看得真切,拆迁越来越顺。
仙人河的河道上,有九栋“盖板楼”横跨河面,几十年的垃圾、粪便直排到河中,形成了大量的垃圾和淤泥。
清淤时,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一镐镐、一锹锹清理。一条仙人河,足足清出了13万立方米的垃圾、淤泥……
如今,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河清断面主要污染物氨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5.5%,水质已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在“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竞选答辩中,辽源市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并获得专项资金4亿元。
曾经躲着河边走的辽源人,又重新在河清水畅的仙人河边驻足流连。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