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了”“热了”“新了” ——感受吉林不一样的冬天

22.01.2018  07:35

  曾几何时,在东北,数九寒天“猫冬”既是天经地义,也属无奈之举。但加速振兴就必须改变一年时间半年闲的状态。近年来,吉林省一方面通过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压缩冬季建设空档期;一方面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服务业和“喜冷”的新产业,冬天逐渐变了样。

  猫冬时间“”了

  眼下的东北天寒地冻,长光卫星公司新厂房建设工地内仍一片繁忙,机器的轰鸣声、焊接的电流声此起彼伏,巨大的空间模拟环境设备基本安装完成,工人师傅们正在做最后的焊接。

  长光卫星公司新厂房项目负责人张鹏告诉记者,项目立项之初,就赶上吉林省开展“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行动,利用一个冬季完成了相关审批手续,为合理安排施工抢到了时间,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的“洁净”厂房不到一年半就完成了建筑暖封闭。2017年10月末集中供热以后,厂房内温度能达到零上十几摄氏度,内部施工完全可以进行。

  夏、秋季节搭框架、做封闭,冬、春季节做装修、安设备,像长光卫星公司一样,吉林省内很多地区的建设工程实现了四季推进。缩短“猫冬”时间,“压缩”工作空档期,在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努力走快一点。

  在“抢先抓早”的浓厚氛围下,吉林各地充分利用冬季时间,积极谋划、狠抓落实。每年12月,各个市区就开始对新一年重点项目和领导包保责任进行部署,明确工作时限和节点任务。简政放权、审批制度和工商制度改革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发展软环境大为改善。

  冰天雪地“”了

  晚上九点,位于长春吉林两个城市间的庙香山滑雪场依然灯火通明。专业级雪道上有风驰电掣的滑雪老手,练习雪道上有欢笑着摔跟头的孩子。庙香山滑雪场总经理栾奕告诉记者,每天下午六点到晚上九点的“夜场”很受欢迎,有时候一个晚上有五六百人次的客流。

  以往一到冬天,家家足不出户,晚上六七点街上就没了人影。如今,每年最冷的时候,恰恰是冬季旅游、滑雪最“”的时段。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齐聚长白山雪节、长春冰雪旅游节、吉林市雾凇冰雪节,度假区酒店经常“一房难求”。

  吉林服务业曾长期受制于寒冷气候。近几年,吉林省很多城市建起了商业综合体,吃喝娱乐购物一应俱全。很多市民感叹,在商业综合体内“冬天跟夏天一样过,穿多了都嫌热”。

  2017年前三季度,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第二产业快2.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3%。近年来,吉林省全力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服务业集聚区、众创空间“四大载体”建设,改善了服务业发展环境,也促进了创新创业。

  记者来到位于长春市高新区的摆渡创新工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依然有三五成群的创业者围着电脑工作、交谈。“400多名年轻人在这里创业,你几点来都可能会看到有创客在工作。”摆渡创新工场董事长刘春生说,近年来东北创新创业热情迸发,园区内现有智能科技、光学、大数据、中草药研发、文创等入驻企业30余家,其中有的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发展道路“”了

  在冰封大地的寒冬里,长春市双阳区合作社社长李华靓带着农民们坐在热炕头上办起了网络销售培训班。“冬天大伙也不凑在一起喝酒打麻将了,全都忙活着上网拉订单。”李华靓说,通过引入线上销售模式,2017年合作社增收了三百多万元。

  电子商务更多地触及农村,让农民们“停种不停工”,农产品销售再不受季节限制。对于吉林省地海有机农庄来说,寒冷的冬季反倒是有机果蔬销售最好的时节,利用设施农业种植高品质的有机蔬菜,再结合互联网销售和配送到家,冬季成了高端农产品产业的“蓝海”。

  “大数据中心全年都要对设备进行制冷,东北相对寒冷的气候作为天然冷源可以代替机械制冷,大大节省了电力成本。”华为大数据中心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吉林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客观优势条件。2016年3月,华为公司与长春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10月,长春企业云在浪潮长春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成功上线运行。

  寒冷也为建筑新模式带来市场。目前,吉林省内装配式住宅产业园多点开花。吉林卓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长春项目总经理刘洋告诉记者,一栋30层的建筑,以传统建造方式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够完工,而运用装配式建筑模式,冬季不需要停工,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建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