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乾隆”诈骗4000万元太拙劣

27.08.2016  04:32

  背景:年过五旬的男子万健民冒充金融业大拿,伙同另一名冒充乾隆皇帝的男子刘乾珍,诈骗一名富婆超过4000万元。刘乾珍谎称自己是乾隆皇帝,吃了长生不老药,活了300多岁,掌握着大清皇家的大量资产,不过这些资产被冻结了,需要找人投入启动资金……目前,此案在深圳审理。

  广州日报发表谭敏的观点:这桩骗局和香港富婆重金求子、清朝格格手握数亿皇家遗产需要解冻资金之类的骗局如出一辙,其招数并不高明,之所以会让人屡屡中招,原因就是一个字——贪。在这起案件中,受害者的老公产生过怀疑,认为一个人怎么可能活到300岁。可是,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而且就是砸中了我的侥幸心理战胜了理智,贪欲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也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骗子也就是抓住了受害者的这种心理,一开始让你花点小钱,再给点甜头,让你越来越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一步步走入他们设好的陷阱中。在这样的骗局中,受害者损失惨重固然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还是自己禁不住诱惑,才会落入骗子的圈套中。再严厉的法律也杜绝不了骗子的出现,要让骗子不再得逞,还是要加强警惕,不要随便相信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儿。在诱惑面前保持理智,才能看得清骗局。

  小蒋随想:此类骗局所编的故事其实“换汤不换药”,都是“国家宝藏”等你掏钱去“”。拙劣的戏码本来已属“拾人牙慧”,又弄出乾隆皇帝仍健在这种把别人当二百五的脑残剧情,居然有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还有富婆被骗走4000多万元,实在超出了正常智商人群的想象。有人说这是贪婪心理下的利令智昏,我倒觉得这是类似于催眠与自我催眠下的“认假为真,拒绝真相”。哪些人容易被催眠呢?这涉及心理学、潜意识等问题。只能说,总有个别人存在精神弱点,一些“神话”犹如精神鸡汤般“滋润”了前者的心田。一旦有人相信“神话”并为此倾力付出,其在主观上无法接受这是骗局的事实。因为,这不仅是宣布其付出的金钱与精力打了水漂,而且是对其“信念”的彻底否定。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被骗数千万元——骗局犹如一趟飞驰的列车,上车容易下车难,哪怕一些人发觉不对劲,也不会贸然“跳车”,自己很难及时“止损”。富婆被骗超过4000万元,印证了“脑贫”也是一种悲哀。

  革命文物被拆毁,管理者无责任吗?

  背景: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区四野纪念馆东侧的革命旧址遭人破坏,7处不可移动文物被拆毁。当地政府认定这是一起涉嫌破坏文物、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刑事案件,拆迁公司相关人员已被逮捕,将面临公诉。

  京华时报发表朱达志的观点:双城区文体广电局郑局长表示,“棚改项目启动前,文体局已向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发函,说明不可移动文物情况。”然而,从报道提供的图文看,一份落款为“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政府2015年11月18日”,没有文件头、抬头、公章的“房屋征收决定”,只是在最后做了一个极简略的提示,但并没有具体列出文保建筑的清单。现在来看,这份“征收决定”的下发范围有多大、是否有足够警示力,显然需要打一个问号。拆除7处文物,不可能是分分钟就能搞定的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有没有及时出面干预制止呢?除了把板子打在拆迁队身上,当地官方并未提及该区相关部门在这件事情上是否存在渎职、失职或者不作为等情形,这将很难服众。从拆除前的照片看,那些建筑其实相当破旧,墙上布满商业广告甚至“牛皮癣”,有的还挂着“清泉浴池”之类的招牌——当地此前似乎压根儿就没把它们当文物保护啊!

  小蒋随想:虽然都叫文物,却分为能赚钱与不赚钱两类,文物的“待遇”由此截然不同。那些能赚钱的文物,如一些知名古建筑,早早就被管理者圈起来搞成景区,甚至大张旗鼓申遗。只要有利可图,文物就是香饽饽。那些不赚钱的文物,像不太有名的遗址或故居,则是虽有文物之名却呈现破败之象,由于无利可图,不仅无人修缮维护,还会被视为城市拆迁或改造的“绊脚石”,“误拆”、“保护性拆除”等鬼才信的破坏不胜枚举。破坏文物者的赤裸、某些管理者的装傻遭社会唾弃,但文物损毁已成事实,原属于文物的地皮往往令破坏者赚得盆满钵满。相对于巨大的“破坏所得”,对损毁文物的惩处却未必给力。有时候,真正的幕后主使啥事没有,找几个小喽啰当“炮灰”。至于保护文物不力、甚至对损毁文物睁一眼闭一眼的管理者,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脱责,说句“工作失误”,敷衍了事作个检讨,事情也许就过去了。在管理者与破坏者之间有没有勾结交易,可能没有下文。正因为违法成本低,破坏文物屡禁不绝。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