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用真心 精准扶贫办实事——四棚乡砬子沟村第一书记张浩扶贫小记
“没有张书记咱村哪能有路灯啊”“没有张书记咱村哪能有好路啊”,在通化县四棚乡砬子沟村经常能听到村民们这样的称赞,他们口中的张书记就是该村的第一书记张浩。在村民眼中,他不是什么书记,而是大家的亲人和朋友。他用一个个温暖的举动,一件件令人拍手叫好的实事,赢得了村民的喜爱和信赖。2016年4月,市委组织部的张浩被组织任命为砬子沟村第一书记。接到通知后,他二话不说,马上带着铺盖卷儿和日常用品前往村委会报道。砬子沟村地处四棚乡西北部,距离县城50公里,共有295户人家,贫困户17户、32人,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张浩的办公室兼宿舍环境非常简陋,村委会多次提出帮助他解决吃、住问题,但都被张浩谢绝了。
沉下身子,用真心入户摸底
起初,对于这个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村民们并不以为意。有的村民还打趣:“书记是不是就挂个名,做做样子。”可是短短一个月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声音了,张浩用他的实际行动让大家相信他这个书记是动真格的,不是作秀,更不是走形式。张浩驻村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逐家逐户上门“拉家常”:“家里有几口人?身体状况怎么样?种了几亩地……”工作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一个月下来,他已经将村里的每家每户,尤其是贫困户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在入户摸底的同时,他也和老乡们迅速打成了一片。有一个细节令村民于彦林印象深刻,张浩来他家时,女主人给他倒了一杯水,于彦林发现水里有细小的沉淀物,连忙提出换一杯。没想到张浩完全不在意,他说:“大哥,不要跟我客气,我可不是什么干部,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这些都不碍事。”就这样,张浩用他的真诚、亲切和友善,叩开村民家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他们的心门。
一户一策,用真意精准扶贫
掌握了村里的情况后,张浩积极和村委会成员商量脱贫举措。通过充分考察市场,联合村里的种植大户,成立了通化县汇鑫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里的天然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向政府申请产业项目脱贫资金20万元,种植了16亩成本低、收益高的平贝母。截止到2016年末,全村已发展平贝母种植200余亩,为了使全村人都富起来,张浩从“精准扶贫”入手,采取“预算利润,年年分红”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按照预计利润,给贫困户提前分红,年年分红。目前,砬子沟村17户贫困户,已有10户实现脱贫,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让国家的钱打水漂”,带着这样的信念,一有时间张浩就跑到地里查看平贝母的生长情况,还请来了市里的专家,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现在学会了种平贝母,有了来钱道,总算是有盼头了。”砬子沟村民这样说道。
真抓实干,用真情改善民生
驻村以来,张浩一方面致力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另一方面,积极改善砬子沟村的村容村貌。村里没有路灯,张浩协调资金10万元,为该村安装了40盏路灯。“现在村里的晚上和城里一样亮,下棋聊天、扭秧歌、跳广场舞,热闹着呢”砬子沟村民说。村部前面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为了改善路况,张浩协调资金4万元,完成了村部广场的硬化工程。
改善村容村貌最难的就是村里的河流治理了。由于常年缺乏清理维护,村里的小河受到严重污染,夏季经常能闻到刺鼻的味道,村民苦不堪言。为此张浩多次前往市水利局咨询治理办法,争取治理经费。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争取到49万元的河流治理专项资金,2016年9月,全面完成了河道的综合治理。
村民毕桂艳,丈夫已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房屋年久失修,屋顶漏雨,还有塌陷的危险。对这户人家而言,住房是当下最大的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张浩积极协调,争取到10万元,帮助她建了新房。看着窗明几净的新房,毕桂艳感动地说:“多亏国家的好政策,多亏了张书记帮着张罗,忙前忙后,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里的老党员毛甲成因为住房问题和女婿起了分歧,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浩主动走进老人家里化解矛盾纠纷,并通过协调资金,解决了老人的住房问题,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现在的砬子沟村,小河潺潺,道路平坦,路灯明亮,村部前面的休闲广场上,大妈们伴随着歌曲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嬉笑着,村民们三五成群讨论着村庄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