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入画来——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记事
绿树成荫,鲜花吐艳,道路整洁,水碧天蓝……这是夏秋时节吉林省很多乡村可见的场景,也是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十八大以来,全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培养新型农民,倡树文明乡风,加强环境治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幸福乡村美如画
每天空闲的时候,通化县快大茂镇赶马河村村民张忠仁总要在村前村后走走、看看,他尤其喜欢在村里的景点“连心桥”上就着绿草流水、宜人的环境跟邻居们唠嗑儿,说说村里的变化。
“以前这里是臭水沟,村民经过时都绕着走。现在这里成了婚纱摄影景点了,偶尔还会吸引城里的‘驴友’来拍照。”张忠仁告诉记者,这就是赶马河村7年来环境变化最大的例证。“以前环境差的时候,村里人想带着家人搬出去,现在环境好了,大家都想劝亲戚搬过来。”村民们都说:“现在农村和以前可不一样了,不比城里差。美丽乡村建设,让村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只是赶马河村,在拥有159个行政村、16.2万农村人口的通化县,农民居住环境早已“变脸”。通过实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工程,使乡村的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真正美起来。全县精心策划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个性鲜明、体现不同概念和主题的村庄建设,既渗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又保留了乡村质朴美感。本着“透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原则,精心选择适宜地段修建绿化景点,栽树木、种植花卉等,积极引导农户转变自家围墙外种菜的观念,改为种植各种花草。如今的通化县已拥有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等多项称号。在这里漫步,一座座房,错落有致;一户户窗,干净明亮。放眼望去,在浓浓绿意环绕下,村落街巷、道路两侧图文并茂的文化墙色彩鲜明,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这是通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更是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以创建文明村镇、建设美丽乡村为内容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各项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齐心协力,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省文明办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以“清洁家园、美丽吉林”和“美丽庭院、干净人家”为主题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长春市初步建立起了政府投资、村屯维护、村民参与三级联动的村屯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吉林市在农民改水、改厕、改厩项目上加大投入,成效较为明显,涌现了不少美丽新村;延边州大力开展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的“六清”活动,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得到根本扭转。目前,全省农村环境建设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已有全国文明村镇68个,省级文明村镇363个,市级文明村镇743个,县级文明村镇1929个,农村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小广场 快乐大舞台
“我们大岭镇是吉林省率先实现村级文化小广场全覆盖的乡镇,特色广场已成为当地的名片。”榆树市大岭镇党委书记郑宪忠说,近年来,大岭镇搭乘“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采取了省市给一点、共建单位帮一点、企业家和慈善人士捐一点、村和社区筹一点的办法,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建立了24个有文化宣传长廊、有健身娱乐器材、有音响设备的文化小广场。
在全省,像这样的文化广场遍布乡村。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的文化小广场也深受群众喜欢。这里不仅能听戏、跳舞、唱歌,还有村干部办公,在文化小广场解决了很多诸如帮扶困难群众、调解婆媳矛盾、解决邻里纠纷等民生实事。文化小广场变为邻里纠纷的化解点、百姓交流的说事点、为民解忧的服务点,老百姓欢迎,村里人心齐气顺,和谐和睦。
在梅河口市,农民广场舞大赛是夏秋时节各个村镇最热闹的事。进化镇谢家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舞曲悠扬,进化镇第四届广场舞大赛正在这里激情上演,来自各村的11支代表队共300余人参加了比赛。精彩的演出吸引了该镇及周边乡镇数百名群众前来观看。杏岭镇开展的“文明梅城活力杏岭”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以欢快的音乐、激扬的旋律,唱出杏岭人民鼓足的干劲,跳出杏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邻里守望”爱满家园
9月16日一大早,扶余市弓棚子镇镇山村的街道上络绎不绝地开来了满载乘客的大车小辆,都往志愿者邵桂范家驶去,邵桂范要为女儿举办婚宴。在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团队,有这样一个“规矩”:志愿者家中办喜事,附近村屯的志愿者都来贺喜,但主人不收礼金,免费提供喜宴。在开餐前,要请传统文化宣讲员为大家上一堂伦理道德课。这种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扶余市的农村志愿者人数众多,影响广泛。他们修桥铺路、帮扶邻里、美化环境、奉献爱心。扶余市更新乡丛林村伯小铺屯通往149县道的砖路,因雨水冲刷、侵蚀和过往车辆的碾压,多处坑洼不平,给村民和过往车辆通行带来不便。秋收在即,伯小铺屯的农民都担心这条路无法让粮食顺利回家。屯志愿者分会会长赵登仁与村干部进行了沟通。村委会经过研究决定,由村里出钱买砖,志愿者义务出工修路。
目前,全省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建成,村屯氛围日益和谐。省文明委对全省农村广泛深入开展“邻里守望”活动进行了整体部署。各县(区)、乡镇指导行政村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组建了村屯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关爱农村未成年人、农村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和科技、环保、文化、急难险重等7个“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项目。白山市广泛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灵看护行动”,以3709名留守儿童为对象,以道德人格养成和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志愿服务为基本依托,开展“三有”“三从”志愿服务活动,最大程度弥补留守儿童的父母慈爱与家庭温暖缺失,使其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扶余市的“扶贫济困项目”,让10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得到关爱、重获新生……这些项目有实效,也深受农民欢迎。
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在让广袤的黑土地焕发新姿,文明、和谐的新风尚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