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习近平阅兵讲话激荡民心 三个“必胜”振聋发聩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他在讲话中了阐释隆重纪念抗战的深远意义,并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讲话结束后,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他解读说,习近平此次阅兵讲话,提振全民信心,激发爱国热情,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重新出发。
“习近平的讲话,从时间上、空间上、性质上,重新明晰了中国抗战的伟大意义,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进行阐述,令人印象深刻。”正在三沙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祖国南端同船上官兵一起观看了习近平阅兵讲话,感觉备受鼓舞。他指出,习近平的阅兵讲话有助于国际社会重新认识评价中国抗战的世界历史地位。
“3个之最”注定习近平阅兵讲话意义非凡
“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这三个之最,是许耀桐总结的此次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特殊历史地位。
媒体梳理,此次阅兵有多个“首次”: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分列式,首次由将军担任领队……这场阅兵前所未有的规格,凸显出习近平的此次讲话注定意义非凡。
时长12分钟的讲话,全篇1600余字。许耀桐认为,习近平的讲话简短有力,谈到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等内容,既着眼于历史,又连接未来,讲得很深,很透。
“习近平在开篇讲到,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一方面用史实还原历史,捍卫历史;另一方面强调中国抗战胜利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许耀桐谈到。
王义桅指出,习近平在讲话中,谈到三个时间概念,“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从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抗战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16字统领”概括阐释大阅兵的时代意义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阐述了纪念大会的意义。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16字纲领,曾在多个场合被提及,今天再次被提出,概括阐释大阅兵的时代意义。
专家认为,习近平此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与他在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三次讲话“一脉相承”,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抗战的重要历史地位,形成中央高层系统概论抗战的理论体系。
“4句话,16个字,表明了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的历史态度,浓缩表达,这一主题串联起今年以来的历次纪念活动。”
三个“必胜”彰显维护世界和平决心
“我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习近平在讲话中作出的郑重承诺,赢得了现场热烈掌声。
王义桅指出,习近平的这一承诺,再次彰显出,中国军队不仅有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也担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中国国家安全论坛副秘书长彭光谦少将认为,本次阅兵的意义在于,展示中国在抗战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强调全民族不同政治力量的认同,显示将与国际社会一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记者统计,“和平”一词18次出现在习近平今天的讲话中,展示中国传承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习近平在讲话最后强调。许耀桐指出,三个“必胜”振聋发聩。“要正义、要和平,力量源自人民。全国人民、全军将领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感受到走向未来的民族自豪感。”
23位外国元首见证中国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
今天,23位外国元首出席纪念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讲话。
纵观习近平的历次针对抗战所做的讲话,其一大共同点是站在人类、世界的高度看待日军侵华、中国的抗战。
今天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的不断阐释,不同场合中,共计60多次谈到“命运共同体”。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有评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以积极姿态,向全世界发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强烈信号,展现了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 (编辑/张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