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军思想论析

13.08.2018  2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敢打仗,打胜仗”的新型人民军队,提出了一系列强军指导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奠基于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创造和工作经验,同时又结合时代需求进行了创新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

  确立强军目标,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到新高度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中国遇到了种种新挑战,其中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的围堵打压。中国要承担更多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同时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增强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强军目标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核心,是取得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的逻辑起点与原动力。

  第一,实现民族复兴要求具有强大的国防和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提出并大力推进强军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强军的努力方向和基本构想:“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也可以说是强军梦的本质属性,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强国必须强军,大国领跑世界必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翻一下人类发展史,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是综合国力达到了领先世界的程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拥有强大国防和军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却是必然的,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

  在一定意义上,遏制军事挑战的能力越强大,越能够把世界引向和平。当今世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在现存核武器足以消灭人类许多次的情况下,大规模战争的确不会轻易爆发,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但是世界已经形成高度关联体,牵一发动全身。这就决定了即使是一次不大的作战失利,一次局部战争的失败,都可能产生国家动荡。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世界范围内的每一次局部战争的后果看出来。也就是说,即使其他方面都处于良好发展期,处于上升阶段,只要发生一定规模的失败,就会冲击到思想和精神领域,这时,即使不会瓦解国家,也会导致社会动荡,进而迟滞前进步伐。这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原因。

  第二,维护国家利益要求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把强军作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他在主持军委扩大会议时强调:“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表明,军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同时说明国家越发展,经济规模越大,越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

  当人类活动的利益溢出陆地边界,向其他不同领域延伸之时,国家利益的概念也有了新的拓展。国家利益已经超出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向海洋、太空乃至无形的信息空间拓展,这些领域的利益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的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涉及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领土边疆”,更扩大到国家利益发展的“利益边疆”。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抵抗外侮、救亡图存的伟大胜利。但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然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现实威胁。强调“井水不犯河水”,维护国家的生存权,应成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融入世界,“井水”与“河水”、“江水”与“海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既要维护传统的“领土边疆”,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边疆”,自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要求强大国防和军队奠基。

  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胸怀指出,强化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强军作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家硬实力的主要举措之一。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认为自己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受到威胁,“奶酪”进行了重新分配,因而便采取排斥和遏制措施。

  这显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要求的历史高度,强调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历史经验表明,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但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作后盾,经济实力再强大,也难以避免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应当看到,在相对弱小的军事实力条件下,国家越是富甲四海,就越会引来贪婪的目光和入侵之祸。我国北宋时期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但由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终致王朝覆亡。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3,但军事落后,数十万军队竟被数千英军击败,国家很快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历史昭示我们,能战方能止战。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和平发展只能是一厢情愿。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关系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和平发展、实现强国梦的过程,必将是全球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这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矛盾的集中点、聚焦点。当前,我国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挑战新要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增大。在这样的情势下,以实现强军目标有效应对大国崛起的阻遏效应,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和严峻挑战,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第四,承担国际义务要求中国拥有强大国防和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强军来促进实现责任担当和作用发挥。中国大国地位来之不易,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只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在维护自身海外利益的同时不断增进发展中国家及全人类共同福祉,在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进程中更好地增进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中国思考大国责任的重要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提出一系列中国主张。从“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到“弘扬万隆精神”,再到拒绝“零和博弈”“强权独霸”,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决心在地区及国际社会发展中承担起责任与义务。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大发言中所提出的“中国建立一支8000人的常备维和部队”的初衷和理念。中国军队应该有“世界地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家利益已遍布全球,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如何保护中国的全球利益,已成为中国军队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当前,中国军队保家卫国的方式和空间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发展环境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变数,转型中的中国军队势必在对外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军队全方位配合国家的全球战略,逐步走上国际舞台,既展示出大国的实力和自信,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军队改革,把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强军目标,就必须对军队进行改革。因为目前军队中存在一些尖锐矛盾和深层问题,影响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存在的腐败问题不彻底解决,就可能让军队变质变色;我军打信息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指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不够,也属于重要的短板。关于产生这些尖锐矛盾和深层问题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相对滞后。”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这是因为,“从国际形势看,应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国防和军队自身看,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和军事战略方针,履行好军队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要对军队进行改革,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找到切实有效的着力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设计,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更好使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切实有效的着力点,就是对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设计,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强力推进军民融合,为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新路径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要求。他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要真正落实好这一决策,必须认清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包括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要厘清军民融合的基本内涵和努力方向,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多,要素全,范围广。对哪些领域和项目可以“”、“”到什么程度,不能不加区分地搞一刀切,更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必须从国情军情和各行业领域特点出发,划出军民融合的合理边界,为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在边界划分条件上,军用资源和民用资源具有兼容性和比较优势,通过融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集约利用。在边界划分原则上,坚持军事优先、兼顾经济,侧重国家安全考量,把融合重心放在为军事斗争准备做好服务上,无论是在机构设置、力量投入,还是机制构建、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作战需求,以是否有利于战斗力建设、有利于巩固国防为首要标准。在边界划分主体上,军队是军民融合的动力源,理应更加自觉地从国家利益最大化出发,加快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真正把与军队核心作战任务无关的机构和职能剥离出去,为深度融合扫清障碍。

  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在国防和军队政治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政治建军是我军建设的根本,也是胜利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调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既坚持了我军的传统,同时又有了新突破。这个突破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世界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要不要坚持;另一方面,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今天,要下大力气推进制度建设,以制度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信仰、政治规矩、政治修养、政治行为着手,强调要大力加强中高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政治信仰,是我党我军特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是习近平总书记打造“能打仗、打胜仗”军队特别强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广大官兵只有把“有灵魂”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所有工作都奠基于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政治规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提出来的。他强调政治规矩也是从世界眼光来认识分析问题的。他特别要求军委机关要自觉遵守坚持军委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增强组织意识、号令意识、纪律意识,坚持按制度来、按程序走、按规矩办。政治修养,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提升政治品德的必由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决策层的要求更高。他在中央军委“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讲到,军委班子要“五个做到”:听党指挥、政治坚定;善谋打仗、能打胜仗;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廉洁自律、风清气正。他还提出了“六个进一步严起来实起来”:军委学习;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军委工作制度;党管干部;党内政治生活;廉洁自律。政治行为,是履行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把谋打赢作为最大职责要求,也是政治要求。因此,要从政治上矫正自己的行为,真正放到随时准备打仗上来,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实现武器装备建设与强化官兵综合素质新结合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提升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战斗力提升这个核心,注重战斗力生成的两个重要路径或环节:一个是硬实力,以国防科技发展创新为牵引的武器装备建设;另一个是软实力,提升官兵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人文素质和战斗精神。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从改革后的新编制体制中,我们已经看到新质战斗力成为军队建设的着重点,并且着力以此为牵引和战略工程,进行超前布局,强调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在软实力建设或者说在继承和发展政治优势方面,这种体现更为突出。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是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发出的伟大号召,是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的根本所在。“四有”,明确了新一代革命军人应当具备的理想抱负、素质本领、精神特质和道德情操,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和官兵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