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 通榆县实施“七大治水方略”纪略

15.12.2014  14:07

水是生命之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人类的生活、生产一刻也离不开水。

水,如此重要。

然而,地处吉林省西北部边陲、总面积8496平方公里、人口36.4万的通榆县,恰恰又是一个特别缺水的县份。

在极度缺水又十分贫困的情况下,通榆县委、县政府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发改、水利、财政、松辽委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水利政策性投入加大,省委、省政府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及连续两年丰水年景的难得机遇,综合实施“七大治水方略”。

方略一:引进外来水、扩充水总量方略。通过实施“引洮分洪入向”工程,将洮儿河水引入向海水库,2012年至今,为向海湿地及水库供水2亿立方米;通过“引霍入向”工程,为向海水库及周边湿地补水达3.3亿立方米。

方略二:滞留过境水、洪水资源化方略。通过实施文牛格尺河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拦蓄文牛格尺河水流,谋划人工打造面积100平方公里的丹江湿地。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滞留洪水1500万立方米,已经形成了25平方公里的丹江湿地。丹江湿地2015年全部建成完工,将滞留洪水7000多万立方米。

方略三:贮存地表水、优化水环境方略。通过实施河湖连通工程,采取开挖沟渠的方式连通境内所有泡塘,达到贮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工程共涉及向海、兴隆、胜利3座大中型水库和28个泡塘,总蓄水面积21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4.65亿立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实现3个水库全部蓄满水和11个泡塘、两个湿地的蓄水,总计贮存地表水4.45亿立方米(其中滞留过境水2.45亿立方米、引进外来水2亿立方米)。通过河湖连通工程,新生成湿地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良井子丹江新生成湿地25平方公里、霍林河流域新生成湿地面积190平方公里),恢复湿地总面积360平方公里,使全县湿地总面积达到575平方公里。通过河湖连通工程,全县新恢复泡塘11个,面积20平方公里,总蓄水0.85亿立方米;通过实施西南、边苏两大涝区治理工程,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50万亩农田实现稳产高产,变涝区为丰收区,工程批复后即可争取资金开工建设。

方略四:持续供应水、补水有保障方略。通过省水利厅、林业厅和白城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协调,通榆与相关各方成功建立起向海湿地应急供水机制,向海湿地出现缺水告急时,由察尔森水库及时为向海湿地调水,确保向海湿地得到及时的应急水源保障。

方略五:保护地下水、维护水安全方略。通过严格控制开采三系水,以保证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通榆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环境监督检查和水质随机监测工作,切实加强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和建设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提高污水处理标准,保证全县群众饮水安全;通过与有关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准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全面改进城市自来水系统,最终使城市自来水达到可以直接放心饮用的最高标准。

方略六:节约使用水、避免水浪费方略。充分抓住国家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的有利契机,全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三年来,全县膜下滴灌建设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年节水6400万立方米。通过与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合作,在通榆县开发区投资1400万元建设光伏发电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基地,厂房已于10月10日竣工交付使用;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49处,全县25万农民群众全部喝上了安全卫生水。

方略七:利用循环水、水源可持续方略。通过建设雨污分离排水管网系统,铺设雨水管网29公里、污水管网30.6公里,实现了雨水流入河流湖泊资源化利用;通过建设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全县日处理污水能力提高到3万吨,实现了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

“七大治水方略”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严重干旱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不足的矛盾。通榆水环境不仅恢复到了1970年以来的最好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七大治水方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紧密相联、互为支撑的。随着控制性水利工程的逐步建设及相应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正在形成的长效补水节水机制,使通榆地下水补给特别是节水灌溉用水及向海湿地在将来也可以不必再为水担忧。可谓是十年九旱今不在,水润通榆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