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其塔木镇发现仓官碑 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当严寒料峭的寒冬悄悄洒下片片白雪改变了世界的模样,这个藏秋实育春华的冬天,唯有那清澈的松花江水依旧汩汩流淌,那白山黑土依旧肥沃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正如长春松花江大米那个“古作朝贡品,今成百姓粮”的传说一样,世代相传。
当严寒料峭的寒冬悄悄洒下片片白雪改变了世界的模样,这个藏秋实育春华的冬天,唯有那清澈的松花江水依旧汩汩流淌,那白山黑土依旧肥沃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正如长春松花江大米那个“古作朝贡品,今成百姓粮”的传说一样,世代相传。
其塔木镇发现仓官碑 其塔木镇发现仓官碑
古老的传说总是能引起人们寻根的兴趣,随着长春松花江大米远销天南海北,越来越家喻户晓,长春松花江大米曾是“皇粮”的前生传说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乐于谈论的话题,更兴起了家乡人追古论今的热潮。近日,家住九台其塔木镇的关云德就为记者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一座设立于光绪十年现已残缺的仓官碑。
啥是仓官碑?为啥要立仓官碑?17日,记者前往其塔木镇,在残碑史书中寻根溯源。
寻根——施工地挖出刻浮雕石块 “皇粮”二字让石块变神秘
当传说有了真凭实据,就会成为历史。为了印证长春松花江大米那段曾是进贡皇粮的传说,记者前往九台市其塔木镇,与收藏仓官碑的民间艺术家关云德一起探寻那段早已尘封了的往事。
时光倒退到7年前,2007年的8月,金秋时节是粮食收货的季节,也是其塔木二中开工建教学楼的日子。关云德至今仍记得那个尘土飞扬的早晨,一块刻着浮雕的大石块儿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破土而出。
见这块石头与普通石头长得有些不一样,施工的工人们便把石头放到了一边,并没有多加重视。直到它被来到施工现场“看热闹”的关云德发现。“当年,我一到工地就有人告诉我,他们挖出来一块石头,让我给看看值不值钱。”虽然当时石碑身上土比现在还多,但关云德一眼就看见了石碑上“皇粮”两个大字。虽不知这块碑到底有啥样的历史,但单凭这俩字和隐约能看见的浮雕龙,足以可见石碑的来历显贵。
“古时候不是皇家,谁敢在碑上雕龙纹,更不敢随便写上‘皇粮’这两字。”意识到石碑的重要性,石碑被关云德保护起来,被送到了关云德满族民俗博物馆,现由关云德收藏。
黄土覆盖下的汉白玉石碑 竟是光绪十年立的仓官碑
7年过去了,这块石头到底是何来历?它的身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听关云德讲述了石碑的出土,越发激起记者想要亲眼目睹石碑,探寻那段历史的渴望。
临近中午的其塔木镇,寒风凛冽,温度也比市区低很多。在关云德家的墙外,那块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石碑同另外几块石碑立在一起,并没有显示出它的特别。土黄色的表面,碑头上刻着鳞状花纹,还有镂空的圆孔,初次见到这块早已失去了当年皇家风采的仓官碑,记者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覆满黄土的大石块竟然是一座极有故事的百年石碑。
不知这块石碑究竟历尽了多少年的风雨沧桑,在用手抹去那碑身上的土黄时,记者心跳得格外快,当白色的石碑真身一点点出现在眼前时,记者简直难以相信,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石质的碑身材质竟是汉白玉材质。再细看碑身的图案,二龙戏珠的图案刻于石碑之上,在珠子的下面,“皇粮”两个字虽然很大,但在远处不仔细看已经很难发现。据目测,这座碑高大概0.5米,碑宽约0.7米。从底部的断痕来看,石碑并不完整。
的确如记者所推测,关云德指着石碑介绍,这座石碑真正的名字叫“仓官碑”,立于光绪十年,现在看到的石碑并不是碑的全部,只是碑头而已。
碑头百年之后重见天日,那么石碑的碑身又现在何处呢?关云德告诉记者:“7年前在其塔木二中盖楼挖地基时挖出了碑头,却没挖出碑身。这碑身到底藏在哪?还真是个谜。”
尘土满身的石碑。
关云德查找资料为仓官碑找“出身”。
相关链接
关云德,男,1948年出生,吉林省九台人,满族,吉林市、九台市文史资料中“满族民俗”编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俗学会会员、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员,吉林省满族剪纸协会理事,民间剪纸艺术家。
溯源——
清朝贡品基地五官屯 其塔木是官屯之一
仅凭借碑身上刻着二龙戏珠和皇粮两个字就断定这块残碑是光绪年间立的“仓官碑”,很难有说服力。为啥关云德认定残碑就是当年的仓官碑,那还要从几百年前,其塔木的历史说起,从为啥要立仓官碑说起。
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打牲乌拉衙门所在地在清代属皇家领地,此机构是专门为清朝皇室贵族置办东北地区的特产。康熙四十五年,朝廷在乌拉官庄在城西北八十里,设尤家屯官庄(今蛟河市天北乡)一处,张家庄子(今九台张庄子村)官庄一处,前其台木屯官庄、后其台木屯(今九台其塔木镇)官庄各一处,蜂蜜营屯(今九台蜂蜜营村)官庄一处,共官庄五处,统称五官屯。
五官屯,是清朝内务府在乌拉地区设置的五个官屯之粮庄。由以前发落到乌拉的50户采蜜牲丁中拣选70人充作庄丁,每庄14人,给牛20头,设庄头一人。每丁授地15垧,同时给予农具、籽种,让庄丁开荒耕种,庄丁每年交毛粮三千零二十四石,由打牲机构派官员逐庄征收。
关云德告诉记者,当年的前其台木屯官庄、后其台木屯官庄,就是现在的其塔木镇,这里的庄丁可获得朝廷分给他们的土地、种子、农具,但是收获的粮食每年必须要交一定量给打牲乌拉衙门,就跟交租一样。收上来的粮食,打牲乌拉衙门留一部分食用,一部分进贡朝廷。如果交完粮食之后有剩余,庄丁们也可自己食用。“每年连上缴都不一定够,哪还有余粮自己吃。再加上当年官员腐败,尖斛收米,庄丁敢怒不敢言,这才有了立仓官碑这一说。”关云德称。
皇粮二字显身世。
光绪年间为“反腐倡廉” 仓官碑应运而生
啥是仓官碑?为啥要立仓官碑?记者与关云德一起在他的书房中查阅大量资料得知,爱新觉罗家族在紫禁城为炫示皇家威严,山是贡山、江是贡江,地是禁地。一直以来,庄丁春天种地,秋天割地,五官庄共交谷三千零二十四石送官仓。因官仓有损耗,例以尖斛征收,平斛付出,俗语所谓尖斗进平斗出。直到总管云升莅任后,深感此种办法“积久弊生,理应严为整顿。”于是,“凡本署相沿积习攸关政体者,无不立时整顿。”改收平斛外加耗谷,开启了反腐倡廉的整风运动,以整顿纲纪。
现由关云德收藏的仓官碑残缺不全,只剩碑头。具体碑身上写了什么?从碑头上已无迹可循。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吉林碑刻考录》一书中曾对这五块石碑上的碑文对为何立碑进行了记述:“自本总管莅任以来,凡本署相沿积习攸关政体者,无不立时整顿。第查近来仓古,例以尖斛征收,每于持斛入仓时,其尖流谷于地,以致斛底之谷,未免流帽搀杂,统拾入仓。私不敢与官争,所以虐为多取,积弊甚属苦累。若不斟定准章,尚复成何体统?”于是召集采珠、捕鱼翼校和各庄头,共同议定了新的征收办法,改尖斛为平斛,仓耗鼠费部分,自是难免,议定“按一百四十屯丁、庄头外郎、小头等分纳,务归准数,此外丝毫不准多取。”因“恐世(时)远年湮,无鉴前车,仍蹈故辙,谕有明条,勒碑仓左,以垂久远而肃纪纲”,即在五官桩各立一碑,“其有未身及者,知悉以闻。”
有百年历史的仓官碑。
残碑与出土仓官碑特征完全吻合 其余石碑在哪?
当年为啥会有仓官碑?关云德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打牲衙门官员腐败,在收缴粮食等贡品时中饱私囊。当年的总管云升莅任后,为了整治腐败官员,更改了收缴制度。怕后代重蹈覆辙,便在五官庄立下五座石碑,把“反腐”事件刻于碑身之上,让后代引以为诫。
如今数百年过去,当年的五座石碑多数已不知去向。但当年“反腐”的行为却随着吉林一块仓官碑残碑的出土,而流传于世。据资料记载,五座石碑内容外形完全相同,从1981年出土于乌拉街镇的残碑碑身可见,石碑皆为汉白玉质,碑身四周边框为浮雕图案,宽0.7米,厚0.2米。这些特征与关云德如今收藏的残碑头几乎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关云德所收集的残碑就是五座石碑的其中一座。
关于那段历史记忆,就像其余那些不为人知的仓官碑一样,残缺、丢失、被人遗忘……那些或许深埋在地下、或许已为别用的仓官碑能否还有破土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关于咱长春是皇家贡米产地之一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