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弓通村陈汉军张氏萨满
弓通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位于乌拉镇西南1.4公里,毗邻松花江的一个村庄。据张氏族谱记载,弓通张氏原为山东登州府莱阳人,始祖德耀来关东采参,后带领二子迁居盛京。因随努尔哈赤平贼有功,入盛京内务府包衣,编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旗人。德耀有二子,长子景和随龙入关,二子景发带领五子,于顺治八年(1652年)由盛京拨迁乌拉,至今已三百五十余年。
策划人语
二十多年来,随着世界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启动与推进,乌拉弓通——吉林松花江畔一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以不容置疑的存在,成为我省乃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的重点对象,进而进入世界视野。“乌拉陈汉军镶黄旗张氏坛班”不仅是中国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萨满文化研究领域,亦是备受关注的对象。在吉林与长春召开的多届“国际萨满研讨会”,弓通村张氏坛班的萨满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他们的“旗香文化”是大会研讨的核心之一。
而今,弓通张氏坛班的旗香文化,不仅是我省许多大学文科院系研究的重点,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其中的单鼓舞,已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自然是我市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陈汉军镶黄旗张氏坛班的萨满们,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记忆与技艺,是非遗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核心目标。
近一个多月以来,市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驻扎在乌拉,与弓通张氏坛班的萨满们一起,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采录。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演练和事无巨细的准备,于2015年2月6日至8日,实录一坛原生态“烧太平香”典仪。
本报跟踪采访,走进这些萨满和他们的旗香文化,并特别策划这块专版,以期让江城广大民众了解这些可敬可贵的人们的同时,对这一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这一文化亦是我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内涵之一。
张忠华“放太尉”时的神态定格。
乌拉弓通村的老榆树。
张洪年“放鹰神”时的风采。 张大旺 金小诗 摄
弓通村和张氏家族
弓通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位于乌拉镇西南1.4公里,毗邻松花江的一个村庄。乌拉松花江一带有多个以“通”为名的村落,除弓通外,还有曾通、官通、郎通等。有学者认为,被称为某通的地方,往往是指江河环抱、荆榛密布、杂树丛生的高岗地。征询弓通老人,昔日弓通村地貌确也如此。在周围各村,弓通最显著的标志是,两棵有四百余年老榆树,亦可谓昔日自然风貌的遗存之一。
记者随同市非遗中心走进弓通村采访期间,赶上一次有雾凇的天气,采录间隙,老榆树成为拍摄对象。虽天已过午,但凇未尽散,撑天的树冠上不断有凇花飘落。午后的太阳映照着结有一团团冬青的老榆树,雄伟地傲立在白雪覆盖的大地和村庄,倍显神奇。它们不容忽视的存在,是这个村庄大家族张氏族人精神的象征,也可堪乌拉旗香文化命运的缩影。
据张氏族谱记载,弓通张氏原为山东登州府莱阳人,始祖德耀来关东采参,后带领二子迁居盛京。因随努尔哈赤平贼有功,入盛京内务府包衣,编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旗人。德耀有二子,长子景和随龙入关,二子景发带领五子,于顺治八年(1652年)由盛京拨迁乌拉,至今已三百五十余年。在他们心中,张,就是弓长,此姓源于中华始祖黄帝一个善于制弓造箭的儿子而得此姓。不一定是巧合,弓通张姓始祖,不仅姓张,二世祖即以制弓造箭拨迁乌拉,立户扎根。族人都知,张氏原本不是最早居于这里的姓氏。始迁祖来此地以前,已有赵、汪、钱三姓居此,三百多年来,以张姓最为繁盛。如今弓通这个一千七八百人口的村子,张氏族人占百分之七十,所有张姓都是始迁祖的后人。
老榆树所在曾是张氏家族祖茔地,辈辈先祖都葬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坟运动,茔地被平,化为农田,但老榆树如祖先的灵魂一样,在岁月中证明着他们的存在。当过三十余年村长和书记的族人张新华说,弓通曾经这样的大树在早有七十多棵,后来剩下五棵,平坟时就只剩这两棵,现今两棵中的一棵也已经死了。
那棵显然已死去的老树,树干如白骨,仍挺拔地站立着,不失尊严。有限的枝干上像另一棵仍生机盎然的老榆一样,也寄生着一团团结着鲜润果实的冬青,仿佛神性未失。
现今弓通陈汉军镶黄旗萨满们,都出自这个家族。他们像这两棵神树一样罕见,甚至更罕见;他们承载的文化,比这两棵老树更古老,他们传续的古老仪式,可以上溯到唐代。而今,掌坛人张忠华已76岁,坛班其他成员,张新华71岁,张英甫64岁,张柏清58岁,张士冬46岁,张洪年,41岁。从这个意义上,他们比这老树更宝贵,传承的文化也更濒危。
不属于萨满教的弓通萨满
萨满文化,一般意义,是指存在于世界北半球各族群中的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宗旨。这种原始宗教被通称为萨满教。这种宗教的主祭人即萨满,被视为沟通神与人的使者。乌拉弓通陈汉军坛班的参祭人,自称亦被通称为萨满。但其承载的内涵,除了在功能上具有沟通人与鬼的使命外,他们所传续的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与满族、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等北方民族的萨满教有本质的不同。为此,乌拉陈汉军张氏坛班的萨满,学界对他们的萨满身份多有争议。
对此,掌坛人张忠华先生的解释,道出了他们何以称萨满的真相。他说:我们原本不叫萨满,叫“神将”。叫萨满的原因是,1643年,皇太极下令让我们改称萨满。我们虽然叫萨满,但我们的文化不是萨满教。
在乌拉一带,仍盛传,汉军烧香有“上三坛”、“中五坛”(一说“下五坛”)之说。这一传说至少说明,曾经汉军旗人烧香坛班远不止一坛两坛。无论上三坛还是下五坛,传说祖师爷为杨祖修、杨祖明(亦有说为杨子修、杨子明)兄弟,为唐时人,在长白山修炼20年所创立,传之后世。乌拉上三坛,各坛祖师被称为“王学(xiao)、常学(xiao)、廖学(xiao)”。弓通张氏坛班传承谱系出自“王学”。王学是谁,他传自哪一姓氏,真实名字叫什么,已无人说得清。在张氏坛班所有成员心中,共认王学的弟子张荣阁为张氏第一代掌坛人。
汉军旗香文化不属于萨满教,它属于一种怎样的文化?乌拉汉军旗萨满们的存在,为何被纳入世界性的萨满文化范畴,成为非物抢救与保护工程的重要对象,并备受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瞩目?
这是一个浩大而难解的问题,其中许多谜题有待破解。
概括起来,这曾是在汉军旗人中风行的祭祀礼俗,民间俗称“烧香”。烧香又分“烧官香”与“烧太平香”。每逢龙虎年(亦有鼠年)为祭祖续谱,由全体族人出资请坛班举行的烧香仪式,叫烧官香,每十二年举行一次;旗人一家一户单独出资为自家祈福或还愿请坛班烧香,叫烧太平香,烧香时间不分年份。2015年2月6日至8日的市非遗中心实录的烧香仪式,为烧太平香,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陈汉军单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张洪年家举行。
烧香的核心内容,被称为“施主”的汉军旗户主人,请来坛班萨满,以繁复的仪式和惊天动地的鼓声与歌声,为主人招来神灵和辈辈亡人来家中赴会,受享香火后再送走,保佑烧香人家太平、富足。张氏坛班必请的众神有二十四位,被称为“二十四铺神”。从所奉神灵和神歌所颂,有中华数千年文化神祇谱中的神圣,如关爷、丰都、二郎神、眼光娘娘、灶王等等。有意味的是,供奉的神有一位叫“唐王”——即李世民,一们叫先锋——即随唐王征东的白袍将军薛仁贵,神歌所颂还有唐朝诸多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秦琼、尉迟敬德、徐懋公等。“唐王”神辞中这样唱道:
六月里来百草生 唐王夜晚睡矇眬
连做三个真其梦 梦中一心去征东
征东去来过海东 六月初三挑大兵
挑兵不过三十岁 验马不过五龙驹
先挑盔来后验甲 挑完盔甲验人马
东门外头校军场 点将台上去挑兵
天子挑兵发人马 文武大臣操队兵
前站先行张士贵 后跟军师徐懋公
头前领兵秦叔宝 催阵督都程咬金
鲁明星来鲁明月 金结钢环二弟兄
手使拍把史大奈 铁玉金枪带齐整
红脸将军是好汉 黑脸敬德是国公
大王庄上王君可 捎带唐宁郭虚空
白袍小将薛仁贵 山西临潼谢英登
军旗人马挑齐备 唐王拨寨要起营
…………
唐王征东的历史,伴着震撼人心的鼓声,一位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们曾参与的战事,被庄重生动地颂唱出来……更有意味的是,仪式上所接亡人,除了烧香人故去的祖先与远近亲人,最重要的是随唐王征东的死难将士。
仪式中,必放的一铺神中的“采王子”,表现的是唐王李世民因忧患征东死难亡魂,心疼难安、忧心如焚的情状。这情状的演绎,也是古老的模式——两位萨满以双手交互握住对方手腕,称之为“搭王架”,成为唐王心疾发作疼痛翻滚时的支撑……
这种烧香仪式与唐王征东是什么关系,何以在乌拉陈汉军中得以传续?这亦是有待探索与破解的文化之谜。
张氏坛班代表性传承人
张忠华:掌坛人,出生于1940年。8岁时因病许愿拜本家掌坛人张荣阁为师,并举行了正式的“抬神”仪式,与父亲张荣武同为张荣阁亲传弟子。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前,作为“四旧”对象的旗香文化亦遭禁止。这种以师徒传承口口相授为主要传递方式的文化,经30余年的沉寂,几近湮灭。这一文化在乌拉大地销声匿迹的30年间,对这一文化的记忆始终铭刻在张荣武、张忠华这对同门父子的心里。张荣武凭记忆,整理并手录了本坛神辞。世界著名萨满文化专家富育光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乌拉采风,发现了张荣武的手写本并将之保存下来。至八十年文化的严冬冰解时,他将该本复印,并亲笔题写《陈汉军张氏本壇二十四铺神辞》,送给张忠华。2011年6月20日省政府为之颁发“张忠华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街陈汉军续谱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作为“陈汉军续谱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是这一习俗古老仪式的核心传递者与主持者,还是神鼓及放神技艺最出色的演绎者。他的“放太尉”,不仅在中国萨满研究界,在世界萨满界也赫赫有名。
太尉神是旗香文化二十四铺神祇中一位颇为特别的神,兼有道教的一位天神与萨满教亦供奉的野猪神的特点,是一种奇妙的结合。二十多年来,在各种烧香仪式中,他的放太尉,往往成为仪式的高潮。以插在上唇象征野猪獠牙的长达十几厘米长的银簪,伴着上冲云霄的鼓声的狂野舞蹈,对这位神祇活灵活现的出神诠释,不仅抓住所有观者的心,亦抓住众多民俗学者及萨满专家的心,成为萨满研究引人入胜的焦点之一。
张洪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1976年,张忠华之子。他以“乌拉陈汉军单鼓舞”杰出技能,在父亲之先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6月20日,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陈汉军单鼓舞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春,在市非遗中心的推动下,举行了正式的原生态“抬神仪式”,成为张忠华正式弟子。他的入国家非遗项目的单鼓舞,坛中称为“腰铃趟”。打单鼓、摆腰铃、背神辞,是传统入坛弟子的基本功与必修课。他的单鼓与腰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互相彰显的完美演绎,使这一古老的舞蹈得到更精彩更震撼人心的呈现。同时,他的“打五路”与“放鹰神”,在烧香仪式中备受瞩目。
张新华:出生于1945年。从20岁开始担任弓通村村长,在弓通村先后担任村长或村书记长达三十余年,退休以后,现仍兼任村中会计。他无论在张氏族人中还是村里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弓通张氏在2012年举行的续谱烧香仪式上,他被推举为张氏家族的穆昆达(家族长)。他在坛班中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兴趣广泛,亲历张氏坛班半个多世纪由沉寂到复兴的全过程,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亦有特殊功绩。不仅在本坛中唱、鼓、摆铃腰等各项技能均出色,对半个世纪以来乌拉一带民间流传的各种歌舞技能都很擅长。
张英甫:出生于1952年。父亲张玉海,亦为张氏第一位掌坛人张荣阁弟子,1985年以后,张氏族人重启续谱祭祖传统,开始主持烧香,他的萨满歌与鼓,在省内外赫赫有名,被公认为张氏坛班第二位掌坛人。父亲的影响虽铭刻在心,但种种原因,直到2002年,他才开始学习打鼓,而今已是坛中重要成员。不仅打鼓、腰铃技艺娴熟,二十四铺神辞的唱颂尤其熟练,对祭礼程序也非常熟悉。
张世冬:出生于1970年。他是弓通张氏嫡系子孙,祖父张荣发、父亲张振海,是今天张氏族人心中的家族功臣,在破四旧浪潮中,冒险从焚烧家谱及祭器的火堆中,抢出了记载家族来历及辈辈已故先祖的名册“已死簿”,并精心保存,成为后来家族续谱最根源的依据。张氏家族两次续谱烧香仪式都在他家举行。2012年家族最近一次举行的续谱烧香,他开始参加坛班活动。他加入坛班虽晚,但神辞的记忆及熟练程度惊人,成为坛中主唱之一。2月6日至8日的这次烧香,以他为主“放丰都”。
张柏清:出生于1958年。他是最晚加入坛班的成员。家族2012年续谱烧香中,他参与一些服务性工作。2014年开始参加坛班活动,已能够熟练掌握打鼓及腰铃趟技能。2月6日至8日的这次烧香,他第一次参与坐唱颂神。这第一次,一定是他坛班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李桂华 于起柱 张国心)(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