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主要产油国为争中国需求恐打价格优惠战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孙贤胜11月20日在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时表示,中国已成为主要产油国竞相争夺的目标,应抓住此时机优化进口原油来源。
多国争夺中国市场
孙贤胜表示,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日益凸显,中国作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成为主要产油国竞相争夺的目标,中东、非洲、前苏联、和拉美地区的产油国纷纷加大了对中国的原油出口,而且对中国买家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未来价格战可能将频繁显现。中国应抓住时机,优化进口原油来源,加大非洲、美洲、俄罗斯原油进口力度,继续加大中东原油进口。
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主要石油来源国有沙特阿拉伯、安哥拉、 俄罗斯、伊朗和阿曼。特别在近期地缘政治调整下,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国的俄罗斯更在积极争夺亚洲市场。截至8月中旬,俄罗斯将国内30%以上的原油产出都发往了亚洲市场,约合每日120万桶。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该比例在2012年时为20%左右。与此同时,俄罗斯出口至欧洲市场的原油从2012年创下的每日372万桶的历史峰值跌落至如今不足每日300万桶。
有参会者预测,到2020年俄罗斯将变成中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
在原油进口大门打开后,孙贤胜预计这将为地炼企业提供油源。
此外,孙贤胜认为,轻质油产量快速增长而炼油装置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世界石油市场轻质油供应过剩,应加大轻质原油和凝淅液进口力度。
油价下跌便于推进油价市场化改革
今年7月份至今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孙贤胜认为,国际石油市场基本面宽松将延续,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中国推进完全市场化价格机制改革。
孙贤胜说,作为全球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也有了一定规模,为建立原油期货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形成亚洲原油基准价格、消除“亚洲溢价”、重塑国际原油价格体系、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或指日可待。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总经理褚玦海在参会时表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加紧准备原油期货的上市工作,提升原油行业和全球参与者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的效率。致力于提供一个能客观反映亚太能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国际化交易平台。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在会上透露,为规范市场运作、做好风险防范,上海还在积极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交易管理规则》,调整完善相关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