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江清水

11.04.2016  10:15

  俯瞰重庆万州区百安坝沱口,一江碧水旁镶嵌着铁锈红色的中山杉林,构成一幅绚烂色彩的图画。这些高低不等的中山杉虽不粗壮,却有着挺拔的身姿。水涨时在水下一睡就是几个月,水落时便犹如卫士一般守护在长江两岸。

  当地林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当地种植中山杉主要是用于消落带治理。由于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树种,大型水利设施消落带的植被恢复一向是个世界级生态难题。记者了解到,三峡库区各地为此已展开了多年科研攻关,比如在云阳等地也进行着种植竹柳的试验。

  其实,库区遇到的难题岂止是消落带,石漠化、生态篱、乔冠草、适地适树……这些在记者听来还有点新鲜的词汇,其实是三峡库区人天天在求解的生态考题。

  在重庆市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战略中,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区和云阳县都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区域。一方面是库区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是库区生态环境的敏感而脆弱。“保护”是重中之重,“修复”放在压倒性位置。

  在万州区、云阳县采访,我们听到许多故事:

  ——三峡成库后,以往靠打鱼为生的渔民,搞起了网箱养鱼。网箱里养殖的长江鱼品质好,在市场上卖价高。但网箱养鱼妨碍船舶通航安全,也带来了对水质的污染。为确保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安全,重庆市全部拆除了三峡水库近800个网箱养殖点的7000多只网箱。

  ——在长江口上,我们看到一个上市化工企业的原址。据介绍,这家企业的基础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当地财政的财税支柱。但当该企业谋划扩大生产规模时,却遇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一票否决”。最终,这家老“功臣”企业搬离,将土地留给同比效益较低的非化危品仓储业。

  看着中山杉和竹柳在水中的婆娑倒影,常会让人想到那个沉睡在江底的老库区。中山杉和竹柳每年会出水守候江岸,老库区永远在碧波下沉睡。可是,在库区采访,记者时时感到,有一种精神,正如中山杉和竹柳,经得住浸泡,耐得住干旱,依然发散出顽强的生命力。

  当年,为了实现“高峡出平湖”的愿景,库区人“舍小家为大家”,经济发展至今多有欠账;如今,库区人不拿既往贡献讲条件,依然无怨无悔地将呵护一库清水作为历史担当,这是一种新的“移民精神”。

  在发展和保护的选择题中,库区人民做出的是不给后代留遗憾的选项。他们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辩证法,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恒等式。

  (编辑/杨世阳)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