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区着力做好“五提升” 振兴发展开新局

30.01.2016  11:02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十三五”期间,丰满区将以全面建设产业高端、生态优良、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商旅宜居新丰满为目标,重点围绕打造“绿色休闲旅游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基地、生态花园都市区”的功能定位,着力做好“五个提升”,全面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未来五年,丰满区将坚持“大旅游”的发展方向,依托“青山绿水、凇情雪韵”,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旅游,围绕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坚持高端项目打造和低端市场开发,突出松花湖、冰雪、雾凇特色资源,加快松花湖景区开发、万科松花湖旅游度假区和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融合渗透,与宗教、演艺、会展等链接提升,大力开发多主题、综合性的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打响“松花湖”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品牌,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随着江南居住人口的持续增加,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需求将不断加大,对此,丰满区把“十三五”时期作为服务业突破和跃升的关键时期,力争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55%。推动商贸流通业优化升级。加快传统商贸业态改造升级和新兴商贸业态的培育引进,借助世纪广场、江南公园、人民大剧院、全民健身中心和滨江休闲观光带,引导江南核心区提升商业业态,推进东山区域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围绕欧亚综合体,积极谋划引进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打造具有丰满特色,集商贸商务、购物休闲、旅游餐饮为一体,富有独特人文内涵、优质人居环境、现代都市特征的高品质江南核心商圈。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丰满区“东山”、“南城”、“沿江两线”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依然较大,也将成为房地产开发和居民购房的首选之地。该区将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高端开发建设,优化开发结构,鼓励开发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商务地产,同时,不断完善城市配套,推进红旗大桥、环山街、城市轻轨、地下管廊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努力打造城市功能完备、建筑风格独特、生态环境和谐、人居质量优良的宜居品牌。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十三五”时期,丰满区将按照“三个体系”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规模、质量、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在产业体系上,加快发展优质生猪、高端肉牛、无公害肉鸡、特色瓜果、食用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推动畜牧标准化养殖,积极打造环城休闲农业带,形成“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加并举、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体系上,抓好科技和设施两个关键环节,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模式,推动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经营体系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质量、效益并重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丰满区围绕打造城市形象主窗口、建设生态花园都市区的目标,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山水宜居生态城,突出南部片区生态优势,构建城市生态廊道,串联城市绿地系统,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建设体现城市魅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标志性景观。严格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清收还林和林区生态移民工程,强化松花湖自然资源和水生态的保护管理,开展水污染综合防治、小流域治理等工作,统筹风景区、森林公园、湖泊、湿地、基本农田等生态板块,全面促进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让“天蓝水绿山青生态美”成为丰满区闪亮名片。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把重视生态文明、崇尚健康生活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未来五年,丰满区将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群众满意教育。完善公共卫生保障和服务体系,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构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积极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伍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综合保障能力,实现应保尽保。按照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的长效帮扶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帮困格局。    (通讯员/王忠雨 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