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逐日”领跑世界
工作人员在察看设备运行情况。
“人造太阳”设备组件模型图。
在各国开发核聚变能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两条腿走路原则,不仅为国际合作的“人造太阳”计划提供关键部件,自己也在研发小型的实验性“人造太阳”,逐渐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
今年2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科学家研制的“实验型先进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成功实现让内部温度达到约5000摄氏度、等离子体放电持续时间达102秒,这是国际上同等温度条件下持续时间最长的放电。这意味着,中国已接近创造出一个“人造太阳”。
然而,我国“追日”的历程,过程颇为心酸。中国造“人造太阳”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回忆,中国拥有的第一个半超导核聚变装置是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后加以改造发展的。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科学家拆下了它所有的部件,一一加以研究改造。
“1998年,当中国宣布用2000万美元建造全超导核聚变装置时,国际上根本没人相信。”李建刚说。绝缘子、导体、水冷系统、精密加工……难关一重又一重,科学家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一克服。有的科学家在国外求解技术难点时,为了节约经费,宁愿每天在冰天雪地里走40多分钟;一些年近古稀的老科学家高温中晕倒在实验室,醒来后继续工作。
终于,在2006年9月,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EAST建成,并完成了首次成功放电,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但是,由于有些关键部件是从俄罗斯进口的,维修需要依靠俄专家。李建刚回忆,有一次,一个俄罗斯专家非常不情愿马上干活,不是嫌没有伏特加,就是嫌没睡好,结果,几百个科学家眼睁睁等着他吃饱喝足、睡完一觉后来维修。
从那时起,李建刚和其他科学家立誓:“关键技术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国产!”近10年来,“人造太阳”装置几乎每个部件都是中国科学家自己动手做的。
有了这个实验装置,如何让它从开始的3秒钟达到几十秒、几百秒持续地燃烧,且温度达到5000万摄氏度、1亿摄氏度?李建刚说:“不断地实验。”他表示,10年来,他们做了将近20万次实验,有将近4万次失败了。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实验,才铸就了中国造“人造太阳”在今年2月的巨大进步:成功将内部离子化气体加热约5000万摄氏度,并持续放电102秒。这和创造接近太阳深处的核聚变环境(温度约合9999万摄氏度、并持续1000秒)目标虽然还有差距,但是中国科学家对此信心十足。正如55岁的李建刚院士说,“我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有一只灯泡被核聚变能点亮,而且这一只灯泡一定要在中国!”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