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中国经济在唱多唱衰声中昂然前进
一、世界经济起落中的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一路走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唱多唱衰的议论和争辩从未间断。
20世纪90年代初,当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时,笃信自由市场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就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须实行以全面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开放化为核心的激进式改革,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由于实行了激进式改革将迅速走向繁荣,而中国则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实行渐进式改革而必将走向失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却得以幸免,于是有人预言,下一个倒下的必将是中国,并且言之凿凿说“中国即将崩溃”“时间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持续停滞之时,中国经济却率先走出低谷,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巨大的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深刻的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和新自由主义受到广泛质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在应对危机中显示出独特优势。但是,唱衰中国的声音并没有在事实面前销声匿迹,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之后,唱衰中国的声音有甚嚣尘上之势,“金融地产崩盘论”“中等收入陷阱论”“制造业竞争力丧失论”“人口红利消失论”“权贵资本主义论”乃至“社会崩溃论”不一而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的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而不是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出口、投资而不是依靠消费,因此,效率低下,且不可持续。二是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不符合西方标准,没有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普遍的私有制,存在着较多的政府干预、国有经济,政治上没有实行西式的议会民主制和多党竞争制度,背离了“普世价值”。
事实胜于雄辩。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曲曲折折的起伏波动中乘风破浪,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增长了100多倍,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唱衰中国经济的预言屡屡落空。更引人瞩目、发人深省的是,在此期间,日本经历了经济停滞的二十年,非洲和拉美经历了发展失落的二十年,东欧和前苏联经济体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增长的黄金时期后,从七十年代起,陷入了危机不断、增长乏力的困境。特别是2008年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持续低迷,繁荣遥遥无期,前景日趋暗淡。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照,使中国道路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与日俱增。对此,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作出这样的评论:成功与失败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我们不试图从中汲取一些教训,那未免也太不负责任了。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重优势
中国经济保持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阶段优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随着生产要素由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效率较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分工日益深化,需求日益扩大,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爆发式的跃进,这是一般的规律。现阶段,我国正进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完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大国优势。包括:1、人口优势,有13.6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2亿。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户籍、退休、生育等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将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者数量和质量。2、空间优势,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回旋余地大、经济体系完整,由此产生了生产要素大规模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产品种类繁多形成的范围经济,区域差异产生的梯度效应。3、内需优势,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资源,创造着巨大的市场需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医疗、养老、住房、教育、保险、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会不断扩大。4、资本积累优势,1982年以来,我国总储蓄率平均为36.3%,新世纪以来更是稳步上升,近年来一直保持50%以上,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将更加顺畅、更有效率,资本积累的优势也会更为显著。
三是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必然会产生阶级对立、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等深刻的矛盾和弊病。2008年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复苏繁荣遥遥无期,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预主义,都显得无能为力,力不从心,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矛盾。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交织,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避免的后果,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很多新特点和新优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政府有效调控同市场有效作用相结合,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相结合,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展改革与稳定,等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融合了多种制度的优势和长处,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比较充分有效的利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家,时间、空间和制度优势的三重叠加,造就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也使得唱衰中国的预期屡屡落空。这种三重叠加优势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仍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和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格局得以成立的依据所在。
三、中国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投入粗放、质量不高的问题,经济体制也存在不少弊端和障碍,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事物总是发展的,经过30多年的深入改革、持续发展,特别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中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体制更完善的阶段演化,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总是用效率低下、体制落后的思维定式和概念话语,描述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现实,有意无意漠视甚至抹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深刻变化与巨大进步,就难免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悲观怀疑,甚至陷入“中国崩溃论”的泥潭。
中国经济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78—2014年,第一产业占比从28.2%下降到9.2%,第二产业占比从47.9%回落到42.6%,第三产业则从23.9%提升到48.2%,先进制造业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二是内需不断增长。1978—2013年期间,社会消费年均增长率达9.22%,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近年来,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35.8%增长到2014年的50.8%,2015年上半年达到54.4%。
三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1978年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8%,1990年以来的年均增速更是提高到9.3%,不仅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远高于美国战后“黄金年代”年均2%左右的水平,堪称人类历史上劳动生产率增长奇迹。从资本投入效率来看,1990年以来,中国每单位新增GDP所需的投资额即资本产出比平均为4.88,不仅远小于同期美国6.82的水平,而且也小于美国战后“黄金年代”5.01的平均水平。
四是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根据相关资料,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制造业净出口居全球首位。大陆企业在世界500强排行中的数量屡创新高,去年上榜企业增至95家,其中不乏华为、联想等一些蜚声海外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正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五是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将使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稳固、更加完善。
六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全面向前推进。党对经济的领导日趋成熟,为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中国经济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和起点上。面对这样的事实,仍然固守二三十年前的论调,继续给中国经济扣上效率低下、体制落后的帽子,岂不是很荒谬吗?
四、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制胜法宝
在步入新常态的今天,中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压力和风险,如投资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金融风险加大、国际市场疲软、经济下行压力大等。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能否延续发展的奇迹,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担心的。唱衰还是唱多中国经济,又成了热点话题。正确看待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深刻把握挑战与机遇的辩证法。挑战如果应对得当,就变成了机遇,机遇如果不能抓住,就变成了挑战,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我们不囿于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而放眼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就会看到,在克服当前困难、应对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正迈向新台阶,赢来新的历史机遇,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改革不断深入,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优化结构升级,新增长点日益增多,空间格局进一步拓展,扩大内需空间巨大,世界格局深度调整,等等。总之,新常态蕴藏着新机遇,新常态开辟了新征程,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挑战变机遇的制胜法宝是什么?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制度优势。为此,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市场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同时,我们绝不能忘记,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离开四个坚持,不仅难以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还会出现颠覆性错误,导致灾难性后果。
方向决定成败,道路决定命运。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保持战略定力。要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同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在对外开放中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充分保障个人自由,发挥个人的积极创造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维护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水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保持金融健康发展;同时要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膨胀,着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同时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归根结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作者张宇 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原文刊载于经济日报8月25日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