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是当代文艺的灵魂
【习近平重要讲话解读系列四】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刘东超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文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虽然仍然存在对这一领域的各种批评和反思,但否认成就和进步是不客观的。这些成就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当代文艺的繁荣景象,是大量作品的涌现和对人民多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广大民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上对我国当代文艺的认可。国际认可表现之一是大量文艺作品和创作人员获得多种国际奖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当代中国迅速发展提供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从精神层面观察,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文艺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精神,从而获得了重要的前进动力,契合了人民的欣赏机制。
中国精神是当代国人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基础上,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同时大规模开拓创造而形成的精神体系和精神类型。 中国精神可以划分为理论体系和社会心理两个层面,前者是清晰严谨的认知体系和思想体系,后者是社会大众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 中国精神的内容极为广泛,其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主要特征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国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国精神并非指当代中国所有的精神现象,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内容只是作为中国精神的对照物和扬弃对象而存在的。 这里之所以强调中国精神正面积极的本质特征是为赋予这一概念的长远的引领意义和历史价值。中国精神在所有精神领域都有展开和表现。作为精神领域最具感性色彩的表现形式,当代文艺以多种形式在多个层面贯穿着中国精神。
当代文艺从多个视角反映了中国精神,一些作品以直接描写的形式反映中国精神。比如改革初年蒋中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小说直接描写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的精神。有的作品则间接地进行了表达,比如张平、周梅森、王跃文等人的官场小说则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当代中国改革的艰难曲折。甚至王朔小说也以喜剧调侃的方式描写了改革年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描写了他们努力参与社会变革的心理真实,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则与此有些接近。这些文艺作品中的多数草根大众以善良、诚信的人生态度为中国精神做出有力的注脚。 中国精神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贯穿方式多种多样。既会作为思想主题直接灌注到作品的整体,也会作为点睛之笔在关键处得到揭示。既会作为思想背景得到淡淡的描绘,也会作为主要情节得到浓笔重墨的描写。既会在现实题材中得到表达,也会在历史题材中得到表达。 冯骥才的《神鞭》便是在近代史的题材中贯穿改革创新精神,姜伟执导的电视剧《借枪》在抗日的题材中描写爱国义士熊阔海的悲壮一生,赵本山等执导的《刘老根》借助农村现实题材描写改革的坎坷艰辛。有必要说明的是,当代文艺中也有一些创作质量和思想境界不高的作品,中国精神在此只能作为宏观社会背景存在。还有许多重视个性化表达的作品,表面上看来,这些作品似乎和作为时代主流的中国精神距离较远。实际上,这些作品中的优秀者对于人性深层特性的揭示仍然反映了这个时代国人对自由、平等、正义、良善等的追求,仍然属于中国精神的内涵。
可以说,中国精神是当代文艺的灵魂,是它的整体底色和深层本质。通过文艺中国精神可以更为便捷地影响国人和表达国人,并在全球交往中将宝贵的精神财富呈现给世界、贡献给世界。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