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守望小站的观天人

13.10.2015  11:10
   日期 : 20151009

  期号 : 总第3762期 

  版号 : 03 

  版名 : 人物 

  引题 : 张洪权 

  作者 : 郭小强 

  标题 : 守望小站的观天人 

    

        他,27年如一日,以气象观测站为家,不畏艰苦,直面孤独,无悔奉献,忠诚坚守。

  他,27年如一日,用汗水、心血、青春,在国家基层艰苦台站,默默书写着自己平凡又光荣的人生篇章!

  他就是50岁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罗子沟国家气象观测站站长、气象观测员——张洪权。

  1988年张洪权从兰州气象学校毕业后,自愿来到偏远的罗子沟气象站,成为一名普通的气象观测员,那年他24岁。1989年至1995年期间,他先后6次被借调到气候环境恶劣的国家一类艰苦台站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工作。2009年,他开始担任罗子沟气象站站长。

  罗子沟气象站位于吉林省汪清县最北部的罗子沟镇,距县城100多公里,年平均气温仅为3.5℃,极端最高气温为36.9℃,极端最低气温为-38.2℃。这里冬季漫长,积雪时间长达近5个月,雪深时常淹没到膝盖。安装在室外的测风仪器经常被积冰冻住,张洪权冒着刺骨的寒风,爬上十几米高的风向标,用早已冻僵的手一点一点抠掉积冰。夏季,为了使观测场符合观测规范的要求,他经常顶着炎炎烈日清理观测场里的杂草,将观测场收拾得干净整洁。乡间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出行交通十分不便。在这里,喝的水是未经消毒和过滤的,冬季要烧土锅炉取暖,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尽管站里的环境异常艰苦,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调动岗位。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于值班室和观测场,及时准确地观测、记录,有条不紊地报送一个个宝贵的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降水量、风速……这些气象数据早已成为了他的老友,成为了他心里最重要的牵挂。

  他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气象观测员,工作辛苦,生活清苦,这些确实让人难以忍受,但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再苦我也心甘情愿。

  他妻子在县城工作。在女儿考入大学后,三口之家分处三地,无法团聚。2010年春节,妻子带着孩子,来到站里同丈夫一起过春节。大年初一,张洪权便把在心里酝酿了很久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动员妻子辞掉县城的工作来这里帮忙,也好互相有个照应。开始妻子坚决不同意,不愿离开县城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后来,他“拉拢”女儿做妈妈的思想工作,父女俩轮番劝说,终于说服成功。孩子开学后,妻子便辞掉了县里的工作。考虑到这个国家二级艰苦台站的实际情况,经上级特批,将他妻子李玉华招聘为站里的编外人员。自此张洪权完全把家搬到了气象站,而罗子沟气象站也成了“夫妻站”。

  李玉华说:“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算什么?最难捱的还是漫长的寂寞与孤独。气象站必须保证全年全天24小时有人在岗,因此我们两口子无法同时外出探亲访友,一年到头来访的客人也屈指可数。除了偶尔轮流短期外出开会、学习、探亲,夫妻俩每天面对的,不是彼此,就是气象数据。

  每天从早8时到晚8时,除了到观测场观测,其余一整天都要面对满屏的数据,夫妻俩的性情,似乎也被磨得与时光一样不紧不慢。但令人敬佩的是,这里的枯燥乏味和孤独寂寞,却没有磨平他们坚守岗位的信念,反而让他们更加理解了守望这份孤独的意义。

  长期坚守、无私奉献,也让张洪权收获了成就和荣誉。他6次获得“地面测报连续百班无错情”奖,4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5次被州气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被破格聘任为“大气探测工程师”。他说,这些荣誉是对一名气象观测员最好的肯定与鼓励!

  没有波澜起伏的生活,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张洪权就是在这种单调、孤独、平凡的岗位上,洒下了汗水,流下了泪水,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正如他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气象观测员,我奋斗过、奉献过,就问心无愧,终生无悔。我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能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一点点贡献,我觉得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