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兵呵护黎巴嫩儿童远离战争伤害
蓝天白云间,一群翅膀上画着五星红旗的“天使”,手拉手环抱一群黎巴嫩儿童,幸福荡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这幅画名为《送给中国》,是黎巴嫩南部辛尼亚小学一名儿童送给中国赴黎维和工兵分队的礼物。
那天,辛尼亚村举行“感恩中国”活动,百余名来自辛尼亚小学的孩子们,把他们的感恩之情融进一幅幅图画,送给从万里之外到当地维和的中国工兵。
新年刚过,笔者走进第13集团军某工兵团团史馆,见到了记录这感人一幕的照片。在团史馆里,像这样记录中国工兵与辛尼亚小学孩子们真情故事的照片,贴了整整一面墙。
听官兵们讲述这一幅幅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笔者能感受到中国工兵浓浓的辛尼亚情结……
“每当水车驶入校园,看到孩子们欢快地提着水桶围上来,我就感到,帮助别人真的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曾3次参加维和的汽车连驾驶员康玺,指着一张照片说。
受地质条件影响,辛尼亚小学所在地区长期缺水,不少孩子因饮用劣质地表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中国营营区里有一口深达160多米的水井,是当地唯一优质稳定的地下水源。进驻任务区后,官兵们就组成义务送水队,每天为辛尼亚小学送去生活用水。
如同甘甜清澈的井水,中国工兵与辛尼亚小学的情谊,源远流长。这份情谊,源自官兵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每次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讲解爆炸物防范知识就会格外用心。”地爆连连长王刚指着另一张照片对笔者说。画面上,头戴蓝色贝雷帽的王刚指着模拟地雷详细讲解,一群阿拉伯少年仰着小脑袋认真聆听。
辛尼亚村遗留着大量地雷、子母弹,果树枝头、草丛深处,都可能藏着未爆弹。孩子们安全防范意识差,难免出现误碰爆炸物受伤的情况。官兵们在努力搜排村内生活区未爆弹的同时,定期为辛尼亚小学的孩子们上安全常识课,久而久之,形成一条不成文规定——每逢新生入学,他们都会给孩子们上一课。
这份深深的爱,更是让翻译杨科时刻牵挂着地中海之畔一个名叫哈伦·拉希德的11岁男孩。前两天,杨科还给正在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战友吴松涛打电话,托他去看望小哈伦。
小哈伦的父亲在战争中去世,母亲改嫁,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庭不幸导致小哈伦出现轻微的自闭症状,不愿和同学交流。注意到小哈伦的异常后,官兵们对他格外照顾,杨科更是主动担任他的心理疏导员。
2013年春节,官兵们邀请小哈伦和几名同学到中国营做客,给他们展示舞狮、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教他们写汉字。见小哈伦对太极拳很感兴趣,官兵们就一招一式地教他。
“小哈伦的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开始主动和他人交流。看,他打太极拳还挺有范儿的吧!”顺着杨科的手指,笔者看到一张照片上,一名阿拉伯血统的男孩正身着白色练功服练习太极拳,稚气的脸上充满自信。
“照片墙”正中,是辛尼亚小学的孩子们与中国工兵的合影,背景是一排高高的香柏树。香柏树,黎巴嫩人最喜爱的树种,遒劲挺拔,芬芳萦绕,给人以希冀。
笔者想,或许,在辛尼亚小学孩子们的眼中,中国工兵就像是来自东方的香柏树,伸展爱的枝叶,呵护他们远离战争伤害,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