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问鼎苍穹真英雄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在飞船内展示五星红旗。 朱九通摄
这是一支为梦想而生、因飞天而荣的英雄群体—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自1998年组建以来,他们一次次向太空进军,勇夺6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全面胜利,有11名航天员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被誉为投身建设航天强国事业的飞天勇士,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征程上的时代先锋。
2018年1月5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的日子。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航天员站在国旗下重温入队誓词:“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他们说,“虽然有牺牲、有不舍、有遗憾,但这世上总有一些高尚的事业,值得去为它牺牲、为它割舍、为它承担其他的遗憾。航天事业就是这样的事业。”
仰望星空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浩瀚而美丽。中华民族对它的向往、攀登、探索,从未停止。1992年9月份,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1995年金秋,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航天员大队。一时间,1500多名蓝天骄子集聚在飞天梦想下,接受祖国的挑选。
挑选航天员的条件十分苛刻: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须为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除此之外,对身高、体重、年龄都有严格标准。
1998年1月5日,经过层层筛选,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首批14名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中国航天史册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首次太空出舱行走,航天员翟志刚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以豁达自信的太空漫步,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浩瀚太空;
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刘旺以用时不到7分钟、误差18毫米的中国精度,赢得了世界喝彩,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
首次开展太空授课,航天员王亚平站在世界最高讲台,持续40分钟的一节课,在数以千万计青少年心底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首次中期在轨驻留,景海鹏、陈冬天马行空33天,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到神舟十一号问鼎苍穹,13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球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试验100多项……他们以敢上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和征战太空的超凡本领,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建立了卓越功勋,向全世界全社会宣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雄心和中国航天的腾飞信心。
在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心里珍藏着这样一份回忆: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酒会。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哽咽着说:“在海外华人心中,飞船飞天了,祖国一定强大了。我们突然感觉自己的腰杆挺硬了。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啊!”
上天的阶梯
太空浩瀚美丽,令人神往,它对人类的要求却又是苛刻的。实现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被前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很难熬过来。”
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模拟失重训练。在国外,他们要经受失重模拟飞机一个架次沿抛物线连续12次的俯冲、拉起,没有人吐过;在国内,他们身着160多公斤的水下训练服,一次就要训练三四个小时,每次下来体重都会减轻四五斤,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住。
飞行程序训练。九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指令有上千条、操作有数百项。他们一遍遍背记、推演,作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头低位卧床训练。他们连续5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心理训练,他们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经受抗疲劳抗寂寞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茫茫宇宙,神秘莫测。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险阻和牺牲。2003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秋。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5月4日,俄罗斯“联盟一号”飞船返回落点偏离400多公里;8月22日,巴西在发射卫星时星箭爆炸,21名航天同行当场遇难。
这一年,正是我国载人航天的首飞之年。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难道你一点儿都不紧张、不害怕吗?事后,有记者问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他回答:“虽然载人航天充满着风险,但送我们上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飞船,托举我们的是千千万万科技大军,所以我们并不紧张,也没什么可怕的,反而是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
“太空科学家”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最为壮观,但也是载人飞行最危险的时刻。杨利伟回忆自己的首飞经历时曾对记者讲述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当时,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共振,舱内的一切,包括杨利伟自己都开始急剧振动。加之叠加了8个G的负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振碎,以为自己就要牺牲了。
事后,杨利伟将飞船上的情况反映给科研人员,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开展全面排查,对火箭系统的各个部件彻底做了技术归零,一次次故障再现,一次次反复筛选,最终找到了问题症结。所付出的艰辛远远大于重新组装一枚火箭。此后,我国火箭技术稳步提升,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载人火箭之一。
飞船阳面温度高达120摄氏度,而背光的一面却在零下120摄氏度。在这样恶劣的真空环境下,如果没有防护,人体就会由于强烈的压力反差,导致体液沸腾、脏器破裂,持续不了2分钟人就会死亡。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航天员一边训练,一边亲身参与实验论证舱外航天服的研制,与科研人员一起围绕舱外服的防护性、操作活动性和适体性开展集智攻关,加快了我国航天服研发的进程。
近20年来,航天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地完成了1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先后对在轨实验装置、医监医保设备等提出300多条改进意见,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太空科学家”。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块标语牌在航天员大队矗立了20年,这8个字早已深深铭刻在每一名航天员的心中,始终激励着他们继续奋斗,不断用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书写祖国荣耀。
2008年9月27日16时30分许,是翟志刚打开飞船舱门,开始太空行走的计划时间。一切准备就绪,不料,意外却发生了:当他开启舱门时,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若打不开舱门,出舱活动就要延迟。
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迅即启动预案,用辅助工具连续撬了3次,终于打开了中国人信步苍穹的大门。就在此时,“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语音预警,并不断重复。
危急时刻,翟志刚和刘伯明二人四目相对,他们都从对方坚毅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翟志刚坚定地说,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完成任务是首要选择。经过商议,二人临时改变出舱程序。16时43分许,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飞离地球越远,心与祖国贴得越近。每次飞临祖国上空,航天员们的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版图,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触摸她、拥抱她,每次都会热泪盈眶。
景海鹏第三次飞天前,很多人问他,你已经功成名就了,也是快50岁的人了,还要去飞吗?还要再去冒险吗?景海鹏说,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无悔的选择
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十几年前,当党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怀揣飞天梦想,经过层层选拔从四面八方集聚北京。十几年来,他们一心只为飞天,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有的曾3次入选梯队,有的至今不为人知。如今,他们因超过黄金飞行期,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但他们像当年毫不犹豫地参加选拔一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已年过半百的他们,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这其中有不舍,是一名航天员对飞天梦想的不舍,但更多的是愧疚,一名军人对未能履行为祖国出征誓言的愧疚。“他们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中国航天员中心党委书记李新科说。
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他2次入选备份乘组,2次与飞天失之交臂。神十一任务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会议最终决定由景海鹏和陈冬执行任务,邓清明作为备份。
又一次失去飞天的机会,又一次止步于发射塔前,邓清明的心情十分复杂。“当时,景海鹏和陈冬表达了决心,我也应该说几句。千言万语却只化作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我转身面向海鹏,紧紧地抱住他,发自肺腑地说了句:“‘海鹏,祝贺你!’”那一刻,问天阁大厅静得出奇。那一个拥抱长达两分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每一名航天员都具备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资格,由于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零点几分。
多年来,在航天员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战友飞就是自己在飞!因为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伟业中,最重要的是任务成不成,而不是谁上没上。在航天员大队,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