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圣地:农安挽马惊叹世界
龙马精神迷农安 吉林挽马踏世界
农安,历史积淀厚重,是北方民族文明演进、文化融合的重要历史舞台,东北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多处采集到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证明数万年前,农安大地就有人类生存。1985年,农安出土了琢制石龙:中华第一龙,证明7000年前,农安这块沃土就已滋生了一脉璀璨的文明。
“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
“马八尺以上为龙”。在祖先的世界观里,龙和马是可以互变的。“马实龙精”指龙成了精就是马。在《西游记》中,唐僧骑的白龙马,就是西海龙王的儿子,因犯了死罪,变成了白马。
站在“龙”的圣地、千年古城农安,哒哒的马蹄声响彻四方,一匹匹战马飞驰而来,仰天长啸,显得空廊而响亮,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或金戈铁马、烽烟四起,尽显一派谁与争锋的壮丽景象。那动人肺腑的马嘶响彻夜空,壮美的姿势宛若身经百战的勇士。
“马实龙精”。长春农博会畜牧业展区,挽马的出现引来惊叹无数,巧合的是,挽马来自出土“中华第一龙”的农安!禁不住让人浮想联翩。
时代的交替,王朝的更迭。
绿绿荫柳下,晨光微露的旷野中,健美的骏马悠然自得,农安大地宛如一副宁静、祥和的图画。古今纵横,人们常以“龙马精神”为喻,意在颂扬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农安人,刚健,明丽,热烈,昂扬向上,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具有龙马精神。”农安县县委书记周贺如是说。
《易经》中讲人生的六个阶段: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以“龙”为脉,出土“中华第一龙”的农安人民,智慧地总结了农安历史,一个与“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如果你走进农安县人民公园文化长廊,就可见一斑。
“几千年来的农安历史,有人就开始有马,忘记马就等于忘记历史。”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雨舒总结。他认为,历史上的农安,在军事上是重要战场,尤其是金灭辽的时候,主要的战场就在农安一带。
一 乾龙资始
农安位于松辽平原中部,5400平方公里,野旷畴平,土地肥沃。历史积淀厚重,是北方民族文明演进、文化融合的重要历史舞台,东北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多处采集到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证明数万年前,农安大地就有人类生存。
二 潜龙在渊
1985年吉林大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农安左家山、元宝沟等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蚌壳、动物骨骼等,尤其是出土了琢制石龙和女体石像,说明7000年前,农安这块沃土就已滋生了一脉璀璨的文明。
三 见龙在田
公元前2世纪末,松花江北的索离国王子东明南逃。于江南岸建立夫余国,国都夫余城在今农安镇附近。是松花江伊通河流域第一个有史记载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698年渤海立国。唐朝称之为海东盛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制度、礼仪、文化都很发达,夫余城为渤海国五京十六府之扶余府。
四 战龙于野
公元926年,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回师扶余府。一日,见子城上黄龙缭绕,入于行宫,当夜,阿保机驾崩。于是改扶余府为“黄龙府”。
公元1115年,松花江北女真各部在完颜阿骨打带领下,举兵反辽。建立金国。首攻黄龙府,月余城破,阿骨打命大将完颜娄室为万户,镇守黄龙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雨舒介绍,黄龙府是军事重镇,其文化也颇为繁荣,由于辽代大批移民,黄龙府城内契丹、渤海、女真、汉、铁骊等组成多民族,各民族的语言不能通晓,均以汉语交流。
五 亢龙有悔
公元1235年,元初撤黄龙府设开元路,辖区直至黑龙江下游,后开元路南迁,黄龙府东60里祥州设驿站。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修筑边墙。黄龙府故地在边墙之外,成了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游牧攻猎之地,日渐荒芜。
清中后期,经过“移民实边”和黄河流域灾民闯关东,使沉寂400余年的黄龙府故地日渐繁兴。公元1810年,清朝统治者在黄龙府故地设农安乡。公元1889年升为县。1890年在黄龙府城故址重修农安县城。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雨舒介绍,攻陷黄龙府后,将黄龙府改名为济州,但济州与山东济州同名,故更名为隆州,后又将隆州升格为隆安府,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招关内河北、山东汉族到这里领地垦荒,便成为“农安”,意味着农民可以安心生活了。
六 飞龙在天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农安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县域各项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尤其新世纪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全面建设新兴工业强县、现代农牧大县、特色文化名县和绿色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实现了县域经济总量、人文环境、民生建设的新突破。先后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优质肉食品生产基地、国家卫生县城、蝉联吉林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两连冠、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农安古战场 马功不可没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并应用于战争的动物之一,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曾在人类战争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马是一种有“灵气”的武器,随军移动的“粮仓”。历代帝王、王侯将相,骑马、涉猎、军事活动,都离不开马。
在马镫出现到火药武器成熟之前,骑兵对步兵的优势犹如今天坦克或战斗机对步兵的优势,战场上,骑兵的作用可想而知。历史上,辽金入驻中原,这时农安曾是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这为北方产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公元975年,战火给古城造成了重创,随后辽便放弃了黄龙府(农安),将黄龙府南迁至今四平市的一面城。后辽圣宗为了加强其东北部的防御力量,再次把黄龙府迁回古城(农安),辽对黄龙府加紧建设,使黄龙府成为“五京二府”七大重镇之一。
到1115年(金收国元年),完颜阿骨打聚2500人誓师反辽,“围点打援”攻陷黄龙府,而当时的黄龙府乃辽朝重要的国库之所在,也是辽国的经济命脉。金灭辽的头等大事便是占据黄龙府,反辽灭辽的过程中,黄龙府作为辽金时期军事机构,农安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而马做为远古时期运输和作战的工具,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观养马村落 看铁蹄铮铮
农安,“中华第一龙”圣地,被称为全国农牧大县的地方,马成了当地人无话不说的朋友。
西好来村,新建的吉林省万敏马场所在地。马场前身是一家敬老院,2010年5月建场至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马培育和繁殖基地。内有多种名贵马种,汗血宝马、挽马等,尤其农安挽马身躯高大、役力突出。
深冬十二月,记者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一路迎着刺骨的寒风,向马场古镇行进。马场大门对面,是一排无异于普通住宅的瓦房,东侧略显庄重的建筑,是有关马的“展览馆”。徘徊之际,正在后院干活的施福仁大哥,热情地当起了导游。“在村里,几乎家家都养马,少则一两匹,多则十来匹,多为靠养马赚钱的养殖户。马场目前有100多匹马,天气冷了,珍贵的马种都在室内。”宁静的马场后院,高大、肥壮的马儿有的一字排开,咀嚼着饲养员刚刚添加的饲料,有的悠然自得地漫步,毫不吝啬地欣赏着此处独有的风景。马儿们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鬃毛像人的头发一样随意散落下来,挡住了半边脸,似乎在让人类了解马界的“时尚”。据了解,农安挽马早已成为农博会不可或缺的“明星”。
施福仁说,“农安自古就有马,马场内博物馆陈列着不同朝代马的用具,见证着农安曾有的历史印记。圆形底座,两侧夹着铁梁的半锥形物体,这是古时候,人们骑马用的鞍镫,还有车套绳、马缰绳等用具,有种将人带回远古时代的感觉……”身临其境,你会想象到,在远古农安,这里曾有的万马奔腾的场面,感受农安人对马的情有独钟。
巨资建马场 挽马踏世界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雨舒介绍,农安早期的马,主要是国防培养的战马,因为没有飞机、车辆等作战工具,马成了驰骋战场、身经百战的战马。过去挽马主要为役用,因为世人对马的爱戴、马成为了游牧民族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和普及,挽马饲养数量逐年减少,价格也随之一路下滑,农安挽马发展陷入低谷。
从事马匹繁改工作45年,今年63岁的刘青海介绍, 农安挽马原产于苏联,是1959年国营农安县种马场引进苏重挽种公马5匹、母马79匹与农安县地方马进行科学杂交繁育至今的后裔。80年代中期,“农安挽马”及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处于顶峰时期,但随着机械化的逐渐普及,人们逐渐淡化对马匹的役用,养殖户减少,马匹数量明显下滑,保护和挽救“农安挽马”势在必行。
当得知农安挽马濒临灭绝,一个叫钟万敏的人于2009年回到了农安家乡,于同年5月,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创建了吉林省万敏挽马繁改有限公司。培养出身躯高大、役力突出、性情温顺、耐粗饲料、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等优良特点的农安挽马,平均体重是普通地产马的2.5倍,最重的可达750公斤。
崔杰市长在任期间对“农安挽马”品种保护高度重视,曾多次作出指示。长春市畜牧局对保护和发展“农安挽马”做了一系列工作。2013年,长春市政协主席崔杰与各位副主席及相关专委会人员就农安挽马保种及马业发展问题进行视察调研。视察期间,崔杰主席就农安马业发展,特别是扶持万敏挽马繁改有限公司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和部署。
近年来,农安县大力实施现代农牧大县战略,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扶植养马业。引进外地良种,实施杂交改良;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基础种群;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养殖大户。 通过农博会、内引外联、组织招商等平台,全面宣传推介农安挽马,大力开发农安挽马在肉制品、旅游用马、体育用马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如今,农安挽马养殖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1000平米的农安挽马展览馆已建成;马场已从荷兰成功引进六匹优良种公畜,现正在隔离阶段;全国首家与德国合作马匹精液冷冻实验室已建成,相关进口设备正运往国内,预计明年初正式投入生产。
吉林省万敏马场挽马繁改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万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认识到挽马巨大的市场前景下,目前农安县的养马户增多了,挽马的存栏数也在逐步提高。农安挽马是吉林的品牌,他们将努力把农安挽马的历史传承下去:在三年内力争把农安挽马的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农安,是钟万敏的家乡。采访结束时,记者从钟万敏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了农安人的一种精神: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龙马精神”。正如杜甫诗中所写:“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而今,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百万黄龙儿女正在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创造着农安各项事业空前的辉煌!
(记者 陶彬 李娜/文 赵毅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