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都去哪了?30个孩子23人玩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充斥了孩子的课余时间
日前,有媒体报道,一家机构针对中国2-14岁的儿童进行一项关于“孩子平均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多少”的调查。60.87%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有32.48%受访儿童平均每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在1-3小时,孩子们变成了“宅娃”。
孩子的童年去哪了?
30个孩子 23人玩电子产品
昨日,记者在 长春 市内几所幼儿园和小学门口随机询问了30位等待接送孩子放学的家长。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一情况在长春也十分普遍,绝大多数2-14岁儿童每天去外边玩的时间都不足1个小时。
受访的30位家长中,有23人表示,课余时间孩子们待在家里的时间要多于在外边玩的时间,玩耍的时间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而且,受访家长们表示,目前,“宅娃”们每天的娱乐活动最多的是玩电子产品。
长春市民王先生的女儿璐璐今年7岁,别看她小,玩起游戏来就算是大人也不一定能玩过她。王先生说:“我和她妈每天给她限定玩游戏时间,上学的时候每天晚上可以玩一个小时,双休日的时候2-3个小时,她也比较乖,说好的时间一到,她就放下了。”
为啥孩子们热衷电子产品?
家长反思:可能做了不好的示范
“她小的时候总是对很多东西好奇,我们就拿给她看,让她去玩。而且,平时我和我老婆没事儿的时候也会摆弄摆弄手机,玩玩微信、斗会地主什么的。但是现在想想,可能就是这里做错了。”王先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让孩子也跟着学了起来。”
长春市民郑女士今年30岁,家里有一个9岁的女儿,“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玩手机,我家里手机、iPad、电脑全都有,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看着孩子把作业写完,然后陪她玩会游戏,我们也经常比,看谁玩得好。”
专家有啥看法?
常玩电子产品易形成沟通障碍 不宜于日后进入社会
家长们对于孩子越来越爱玩电子产品也有着些许担忧,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长春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振环说:“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渐渐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电子产品是一种单向信息传递方式,缺少互动和沟通交流,在这上面,人们没有办法正确地去理解他人,甚至会对理解自己产生阻碍,最终形成沟通障碍,这对以后进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
时下,孩子们抱着各种电子产品不撒手,不愿意去做别的事情,对此,张振环表示,游戏通过不断地给予玩家一些奖励,达到让玩家玩下去的目的,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恰恰是缺少自控能力的。他可能会在与游戏的单向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偏离,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家长该咋做呢?
多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针对有些家长因在孩子面前玩游戏,而担心做了不好的示范一事,正在就读心理学专业的长春市民张博宇提出了点建议。“孩子小的时候都有模仿的过程,他们通过观察外界来获取信息,进而模仿他人的行为。如果家长们每天只是玩手机、看电视、上网,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学着去做,此后,他们沉迷于这些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相反,如果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引导,比如闲暇时间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么,孩子们也一定会喜欢上这种方式。”
记者 杨玉川 董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