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农业技术背后的增产密码

12.05.2015  05:25

  保护性耕作是我市重点推广的玉米种植技术,运用该技术可使玉米平均增产8%左右。今年,我市有16万公顷玉米应用该项技术。图为春耕时节,农机操作手驾驶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 (新华社发)

  作为我市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占所有作物的90%以上。在粮食总产屡创新高的背景下,要想让这两大粮食作物继续实现稳产高产,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

  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稻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成为我市两大主推技术。为什么要重点推广这两项技术?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改变?春耕时节,记者走进已播种完的玉米地和正在育苗的水稻大棚,和农民、农业专家面对面,寻找答案。

  从2万公顷到16万公顷

  农民爱上保护性耕作

  不见了机声隆隆的播种机和忙碌的农民,五月初,喧闹的大田又恢复了宁静。“地都种利索了,今年又用了保护性耕作。”站在自家地头,榆树市城发乡农民张军一脸轻松。

  “我连续三年都用这项技术,根壮、苗齐,每年都增产,效果真是不错。”谈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张军打开了话匣子,“就拿今年来说吧,种地时有点儿旱,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播种作业,种子直接就播到湿土上,保墒效果挺好,受天气影响小。

  现在,张军已经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专家,在他的影响下,周边很多村民也都开始采用这项技术。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不整地免耕播种、化学除草、苗期深松施肥和秸秆还田覆盖,解决了土壤培肥和创造深厚耕作层的问题,玉米平均增产8%左右。

  作为我市重点推广的玉米种植技术,几年来,我市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很多县(市)区对农民购置免耕播种机、深松追肥机进行累加补贴。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农民们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这项技术。2011年,我市推广了2万公顷保护性耕作技术,今年,推广面积达到16万公顷。

  “五年间,保护性耕作面积逐年增加,说明这项技术得到了农民的认可,让他们看到了增收增产效果。”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已确立了玉米宽窄行和均匀垄侧两种交替休闲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旱作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市还将继续大力推广。

  钵育苗机械移栽

  让水稻“赢在起跑线

  “今年用了新技术,稻苗长得可壮实了!”九台区龙嘉镇和平村水稻种植大户赵亚海家的育苗大棚里,翠绿的水稻苗长势正好。

  作为一名“技术控”,老赵一直喜欢学习新技术,他家水稻产量也逐年增加,去年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到了1万公斤。今年3月初,他专门来到长春市,参加市农委组织的全市农业重大技术培训班。水稻专家讲授的水稻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让赵亚海眼前一亮。回到家后,他反复钻研,在今年的水稻生产中采用了这项技术。“这苗跟以前普通盘育的就是不一样,希望今年还能增产!

  水稻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有什么不同?“种子和营养土直接播在营养钵内,播种量小,个体生长发育空间大。”农业专家介绍说,采用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水稻在苗期就产生分蘖和旱生根,等到机械移栽时带土下田,不伤秧苗,可显著缩短移栽时间,“由于插秧浅,缓苗快,分蘖发生早,低节位分蘖多,穗大粒饱,产量较高。

  实验证明,机械钵育苗、水田机械耙浆整地、机械移栽配套集成使用,可平均增产16.2%。据介绍,今年全市共落实水稻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1500公顷,今后还要逐年扩大推广规模。

  先进技术配套集成应用

  粮食产量将再上新台阶

  “集成应用增产技术,是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市粮食仍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加速推进先进实用增产技术的配套集成应用,粮食产量还会迈上新台阶。

  在重点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稻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的同时,我市还将普及科学施肥技术,推进先进农机的使用,装备高端带风幕式喷药机、高地隙喷杆喷药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对玉米开展植保作业。同时,在水田开展飞机航化作业,推进技术集成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我市还将制定玉米、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使之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模式化、标准化发展。 (记者 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