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该如何讨论公厕难题
原标题:“两会”该如何讨论公厕难题
在云南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7名委员认为“小公厕”代表了“大形象”,所以市内所有厕所应全部免费开放,由政府财政拨款,用于免费开放所需设施的维修和保养费用,并加强对保洁人员和公厕管理人员的培训,做到管理人员不减少、服务质量不下降。(《昆明日报》1月29日)
各地讨论公厕究竟该不该免费开放的历史,差不多有几十年了,没想到云南省的“两会”还在为此热议。公厕姓“公”,自然应该免费,即使是公共事业走市场化路子的德国,也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免费,可我们如今还在讨论要不要免费。公厕收费过高、强制收费,必然带来社会伦理方面的争议,过低收费、自觉缴费,所得收益相比于维护成本,还不如不收。
然而,今天的“两会”并不是没有讨论公厕问题的必要性。公厕免费,并不意味着公众如厕问题真正得到圆满解决。其问题主要有三:一是收费仍然存在,不仅某些公厕还不姓“公”,而且“越来越星级化”,收费越来越高;二是公厕数量远远不够,一些地方只好强制开放营利性单位内设厕所以充数,尤其是女厕蹲坑不够,人流量一大,就要排出长长的队伍;三是公厕标示不规范,节水、清洁等问题依然突出。
要解决公厕不足问题,仅靠财政拨款是不够的。一来耗费资金不会少,二来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不会高,三来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创新注定只能被动推进。而这,也正是各地政府不愿过多在此着墨、问题久治不愈的原因所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底窟窿,而不是亮眼政绩。
德国“茅厕大王”汉斯·瓦尔的例子,对我们不无启发,各地“两会”的相关讨论可否沿这个方向走一走?
在公厕这样的公共事业上,德国走的是市场化之路,德国规定每500至1000人应有一座公厕,每座公厕相隔500米或1000米,其标示规范、卫生达标,然后进行经营权拍卖。竞争对手基本上都打的是收费赚钱的算盘,汉斯·瓦尔却承诺不仅缴纳管理费,而且保证公厕免费,自然是一举拿下了经营权。结果,他每年仅柏林就能赚3000万欧元,已在荷兰、法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土耳其等多个国家跨国运营,2009年被全球排名第一的国际性户外媒体公司德高集团收购后,其业务发展更加迅猛。
汉斯·瓦尔的生意经其实并不复杂,一是标准化建设,注重将新技术、新发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设计出“智慧型”、“挑战型”等不同类型的厕所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修建和运营单个厕所的成本;二是将厕所外墙和内墙、所有器具摆设都变成时尚的广告墙,甚至把手纸都变成了广告载体,香奈尔、苹果、诺基亚等高大上的公司都给其投放广告;三是提高附加值,与周边的餐饮、旅游等机构合作发送餐券,由此获得返利,现在到柏林的各国旅游活动中,有一项就是“厕所游”,进一步增强了其美誉度。
汉斯·瓦尔的经验,至少在我们的大中城市,复制成功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很大的。各地的“两会”代表,在提各种建议之前,不妨好好读读美国著名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或许会对很多这类问题的认识提供不同的视角与思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学习,不要总是“说老话”、“走老路”,否则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