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东北瓦都”旧貌换新颜——江源区工业经济开发区新兴崛起
原本一个煤炭资源几近枯竭的东北小镇——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却以页岩土加工生产的平面瓦而成为名扬全国的“东北瓦都”。谁会想到,因页岩瓦而闻名全国的“东北瓦都”在市场变化中会滑入低谷。谁又会相信,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东北瓦都”绝处逢生,实现了新的突破。正如江源黑陶的研发,烧坏了一窑花盆,却烧出了一个亮晶晶的新世界。
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浓烟滚滚的大烟囱和随风飘散的红色粉尘早已成为昔日的回忆,耸立的厂房、整洁的车间、宽敞的道路,成为眼前亮丽的风景。20年前村村点火、屯屯冒烟的粗放型经济和曾经引以为傲的“东北瓦都”,经过创业者的艰苦努力,正在向“瓷都”、绿色农业园区、生态科技园区转变。
20年前,石人工业小区内页岩瓦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两年内页岩瓦生产线增加了10倍,达到49条,每年生产销售七八亿片页岩瓦。到2008年前的15年间,运出“东北瓦都”平板页岩瓦超过110亿片,如果一片片接起来,可以铺一条从地球直达月球、宽2.8米的大路。石人的企业家们,他们烧红了一个新兴产业,烧红了石人经济。石人工业小区闻名于世,“东北瓦都”也从此成了石人工业小区的代称。
由于页岩瓦使用寿命超过60年,加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彩钢瓦、琉璃瓦逐渐时兴起来,挤占了原本属于页岩瓦的市场。曾经风光了几十年的页岩瓦从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曾经一瓦难求、车皮难求的景象已经不再,“东北瓦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了痛苦的衰退期。
简单的吃资源饭,产品科技含量低、环保不达标等问题,一项项难题摆在面前。在充分考察市场,分析了国家宏观政策基础上,适时因时利导,发挥市场和政策两只手的作用,引导企业家们进行技术革新,改造生产线,开发生产新产品。短短两三年,原来49条页岩瓦生产线中有46条调整转型升级。瓷瓦、琉璃瓦、页岩空心砖等相继替代了页岩瓦。目前,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内以民源建材公司为主的多家企业每年生产页岩空心砖达7亿块,并畅销各地。
黑陶的研发、生产和投放市场更是资源型经济的一次彻底成功的蜕变。黑陶产品批量生产后,页岩土附加值数倍、数十倍增值,市场畅销不衰。2005年,在东北亚贸易博览会上,有9件黑陶作品,全部被吉林大学地质宫收藏。国家级考古研究员田继宝评价黑陶堪称“龙山文化”再现。
整合资源,尽最大努力提升附加值。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内资源型企业转型、提升、延长产业链,在这个思路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江源曾有4家水泥厂,可谓是水泥生产大县。但由于规模小、产能不足,按照国家新标准,环保、节能等均不达标,中小水泥厂停产下马是迟早的事。他们没有消极等待让企业死亡,而是采取打主动仗的策略,适时整合,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年产115万吨特种水泥的江源山水集团有限公司。产能400万吨的煤炭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链日臻完善,投产后,税收将增加4倍。而由深圳富德集团开发的百万吨麦饭石水项目已经于5月份开工建设,产品将于年底投放市场。目前,木塑、泡沫陶瓷等一批高科技、环保项目正在洽谈中。
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编制的12.5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起步区1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可圈可点,现已建成的以宝鑫矿业、合源选矿等企业为主导的12户矿产资源性企业及以鸿源瓷业、盛源瓦业、万通节能建材等为主导的22户新型建材企业,已经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之所以能够企业集群,很重要一条就是江源人坚持既招“女婿”又扶“儿子”的理念,他们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扶持本土小企业成长发展,使区域形成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江源人没有满足现状,把发展的目光放在了生态科技、绿色产业上。他们坚持抓大不放小,大力扶持创业之初只有70万元资金、名不见经传的林源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长白山野生资源,集刺五加、蓝莓、山野菜等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贸易、连锁加盟经营及相关技术服务、科研开发为一体,奋力开拓市场,打出长白山特色品牌。仅仅七八年时间,公司就壮大成为一个有注册资金1500万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下设“长白山林源春生态食品城”加盟连锁机构、长白山特产公司、林源春销售公司及两个专业农民合作社,自有特产种植基地1800亩,区域连锁特产种植面积9500亩,主打产品30多种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林源春”商标被评为吉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