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何跟我们开玩笑
人们之所以惧怕决策,不愿选择,并非是选择本身让我们知难而退,而是不愿承担由自己决策失误所产生的后果。
当变化成为世界的主旋律,面对不同领域的新问题,没有人全知全能。当我们主动向网络世界寻求帮助,却又迷失在众声喧哗的信息浪潮之中;当我们选择任信专家,他们又总是喜欢开玩笑,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信息太纷繁、选择太多样,顾此必将失彼,而失彼又未必能够顾此,面对两难甚至多难的选择,我们当如何决策?
剑桥博士诺瑞纳·赫兹在《决策的智慧》中,给出了他的看法,作者首先要破的就是专家的局、其二是大众跟风的局,其三才是破局之后的决策之方。
何谓专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从现实角度,“专家”称号就如同一顶魔术帽子、一件道袍,只是台前表演的道具,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
很多以专家之口讲述的知识,其本身并不具备科学含量,而是服务于特定的商业目的。比如刻意夸大某品类商品的保健功效等,在专家的三寸不烂之舌下,再平凡的物件都有了神奇的魔力,再奢侈的消费品都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1986年,距英格兰坎布里亚郡1800英里以外的切尔诺贝利发生了严重核泄露事故,英政府派出了一支核专家团队,评估影响,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农民可以继续在当地放牧,依据是“低地的碱性黏土对放射性沉降物的反应——沉降物无法渗透进碱性黏土中”,但当地的牧羊人提出了质疑,因为羊群不仅在低地吃草,还会跑到高地的山上,那里的土是酸性泥炭土,无法锁住放射沉降物,这些沉降物将通过土壤转移到羊吃的草中。然而没有人愿意听牧羊人的意见。直至几周后,事实证明了牧羊人是正确的。
在此例中,专家无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他们缺乏的是常识和生活经验,牧羊人长期放牧,更了解当地土壤情况以及羊的习性,在此事件中,牧羊人的智慧胜过专家。
专家无处不在,他们操着深奥的专业术语,用有限案例、有限知识推导无限广阔、无限复杂的大千世界,错误就这样被不断地推而广之、广而告知,造成人们的决策之误。专家言论不足信、专家思维不可取,那么在这个纷繁世界中我们只能孤立无缘,一个人苦苦在信息的海洋里求索吗?
当然不是。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引,比如通过倾听局外人的声音,寻找有相同经历、相同问题的“病友”,活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学习僧侣的控制情绪之道以及拥抱分歧拓宽思路等一系列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决策陷阱。
人们之所以惧怕决策、不愿选择,并非是选择本身让我们知难而退,而是不愿承担由自己决策失误所产生的后果。其实,逃避无意义,一次决策意味着一次挑战,也意味着一次机会,掌握决策的方法,剔除干扰我们决策的伪信息,人生机遇就在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