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一个乡亲掉队”

25.08.2015  09:55

      东丰县二龙山乡沙河沿村党支部书记李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2年来,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成立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把村里所有的水稻种植户都吸收到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沙河沿村地处永合水库下游、大沙河北岸,水稻是村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过去沙河沿村的水稻种植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品种杂、田间管理跟不上,市场销售乱,价格上不去,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2005年6月,村党支部书记李福借鉴外地做法,成立了“沙河沿村水稻协会”。当时,村民对这个协会还不太认可,尽管李福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但一些稻田多的农户和家里劳动力多的农户还是不愿意参加这个协会。李福就先把村里稻田少的农户、缺少劳动力的农户都吸收到协会里。协会把分散的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结合起来,实行统一经营,不但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劳动力短缺、机械化作业、科学技术大面积推广等问题,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益。2006年,加入协会的农户,每亩水稻田比不加入协会的农户多收入近200元。2007年,村里80%的农户加入了水稻协会,入会农户每亩水稻田比邻村的稻农每亩多收入180多元。仅此,村民增加纯收入45万多元。

      2008年,李福又在“沙河沿村水稻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沙河沿村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生产加工绿色大米,产品畅销广州、上海、南京、天津、太原等多个大中城市,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合作社450多户社员,增加纯收入80多万元。社员们个个喜笑颜开,可李福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村里还有4户农民没有加入合作社,这4户农民稻田面积小、地块分散,家里缺少劳动力,年老体弱,生活困难。李福也曾经几次召集村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代表开会进行讨论,欲吸收这4户农民加入合作社,但大多数社员都以这4户农民不好管理为由拒绝了。

      李福不甘心。他说,我是村支书,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那年过春节,李福亲自登门,给那些对4户贫困户入合作社持反对意见的社员挨家拜年,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那些持反对意见的社员的思想工作终于被做通了,4户贫困户如愿以偿加入了村里的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了照顾这4户贫困户,合作社里的零活,李福都首先安排他们去干,增加他们的收入。如今,这4户贫困户已经全都脱了贫。

      为了让全村农业生产尽快实现机械化,2011年,李福抓住全省优质粮核心区建设的机遇,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沙河沿村农机管理中心,建设农机厂房560平方米,硬化农机停放场地7000平方米,购置大型农机及配套设备11套,吸收农机户220户作为会员,不但本村实现了机械化,而且每年春秋两季农机外出作业可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为了实现稻米就地加工,降低生产成本,2013年,李福又引进资金1500万元,在村里建成了一座年加工能力2万吨的稻米加工厂,不但“沙河沿村水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稻米全部实现就地加工、包装,而且每年还可对加工稻米1.5万多吨,安排村里富余劳动力20多人。

      今年,“沙河沿村水稻专业合作社”社员已经达到460户,经营水稻面积3000多亩,种植松粳香1号、稻花香等优良水稻品种6个。年产优质大米可达2500多吨。仅此,社员至少可增加纯收入300万元。

      “沙河沿绿色精米”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为知名品牌;“沙河沿村水稻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去年,沙河沿村人均收入超过了12000元。按户算,人均收入最多的达到了5万元,人均收入最少的户也超过了10000元。

      今年已经63岁的李福说,我是沙河沿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村民信任我,村里的党员选我当支书,我就要尽职尽责,把乡亲们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办。在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能让一个乡亲掉队。

      近两年,沙河沿村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李福也先后被授予东丰县“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