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职称评定伤人
让“论资排辈”或其他外部理由成为左右职称评定的重要因素,本来可能十分纯粹的学术风气、和谐的同行关系也受到威胁,其于人心人性的消极影响,实在不可小觑。
《中国青年报》4月15日讨论了“职称的小船 说翻就翻?”的话题,引发了周围不少朋友的共鸣。作为跻身学术圈的一名青年,我平日对学术界评价机制问题也颇为关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关系到评定人学术权力的运用、资源的调配和被评定人学术水平的定性、地位的改变,对业内人士而言自然非常重要,但其中隐含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在科研成果方面,高校和科研单位仍普遍存在一种“大跃进式”的比拼,对教师、科研人员甚至在校学生发表论文数量的渴求已近疯狂,这种重量不重质、重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而不重论文内容水平的评价机制,已经大大伤害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力和信心,同时催生出一大批周边的“地下产业”,如代写代发论文有偿服务等,由此造成学术内部的腐败,甚至比有司滥用权力危害更大、影响更深远。
至于要求被评定人必须参与或主持一定级别的项目和课题,则更有强人所难、强人所不必为之难的坏处。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学科差异常被人们所忽视,对不同学科和专业“一刀切”看似省事省心,其实标准根本难以统一,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引发更多的矛盾。很多人文学科研究并不依靠团队合作、政府支持、资金投入来进行和完成,人文学者更为需要的是充裕的时间、宁静的心态和深入的思考。再者,主持科研项目也不能与产出优异学术成果画等号,只能反映主持者能够写出一份颇为吸引学术资源分配者、合乎时宜的“计划书”,而对“计划书”的过分看重,也透露出科研或学术作为一种“产业”潜藏的危机和痼疾。
《中国青年报》评论中称,“不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可能造成人才逆激励”,对此我深感认同。事实上,在评定职称的具体操作层面,限定名额和评聘分开也是不合理的。依照学术能力和水平评定职称即行聘任,自然而且正常,但由于所谓名额的限制,让“论资排辈”或其他外部理由成为左右职称评定的重要因素,本来可能十分纯粹的学术风气、和谐的同行关系也受到威胁,其于人心人性的消极影响,实在不可小觑。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