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齐心联动 老城破茧成蝶

10.12.2017  07:30

  长春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提升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经开区把旧城改造提升与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将交通安全标识设立在小区绿地旁,营造小区文化氛围,培养居民文明习惯。 李天 摄

  本报记者 赵 雪

  长春建城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提升,从2016年的春天出发,一路披荆斩棘,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向人们走来。目前旧城改造提升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从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到绿荫如盖的大街小巷,再到文化气息浓郁的雕塑景观……三环以内16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每一天都在蜕变,每一片都能入画。无论是城区风貌变化还是人居品质大幅度提升,无不昭示着旧城改造提升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厚实成果,彰显出市委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超前理念和民本思想。

  科学决策:

  开启旧城改造提升

  聚焦长春,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历史的更迭变迁中风采与沧桑同在。流光溢彩、活力四射的新城新区,与容颜渐老、功能滞后的老城老区形成鲜明对比。落差该如何打破?

  2016年,一场以“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为出发点的旧城改造提升大幕拉开!

  这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多、部门广;这是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必须精心组织,形成合力。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旧城改造指挥部,高度统筹、具体调度、全力推进,两年内先后召开88次专题会议、组织41次督导检查、举办15次全市性专题培训和答疑会议,推动旧城改造提升快速有效落实。

  市城管委办公室、建委、规划、园林、公用、交警等部门和各城区、开发区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用“白+黑”“5+2”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形成旧城改造提升的强大合力。

  攻坚克难:

  创新举措破解难题

  旧城改造提升,工程纷繁复杂,突发情况多。为此,市城管委办公室牵头,成立了综合协调组、规划设计组、安全质量组等12个专项工作组,需要多部门共同解决的问题可以统一协调,出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解决。

  旧城改造提升,改造内容多。我市因此制定了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导则,确定改造原则、标准,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建到底。

  在改造中,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各城区、开发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旧城改造提升的重要抓手,用改革的思维谋划工作,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难题。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马路拉链”问题,在管线指导组的全力协调下,电力、通信、水、气、热等部门按“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改造。两年内架空管线入地203公里,2000余公里严重影响市容的电力和通信架空线得到规范。

  针对群众反映背街小巷交通不便的问题,二道区以老旧开放式小区为突破口,试点推行街区制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使“城市毛细血管”畅通起来。

  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度,让改造成果长期惠及居民,朝阳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按“先自治、后整治”的原则推进,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人人参与:

  美丽长春有了“动力源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始终贯穿旧城改造提升的全过程。群众既是旧城改造提升的受益者,也是改造成果的维护者。

  从改造前参与设计,到改造中监督质量,再到改造后参与管理……旧城改造提升正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扮美家园。

  过去,街路上的摆花一夜之间就会丢失几十盆;如今,这样的现象没有了。一位多年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没人把街路上的摆花拿回自家,有时看到花草缺水还会主动浇一浇。

  “现在小区这么漂亮,要是看到有人破坏环境,我一定上前制止。”朝阳区邮电小区居民孙女士说,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想法,现在邻居们都这么想。

  市民李雪梅居住的南关区园东小区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从工程开工的那一天起,她每天都会了解一下工程进度和质量。李雪梅说,“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每一名市民都有义务帮助政府将这件事办好,这不仅是对城市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记者手记

  巩固改造成果提升幸福成色 (赵 雪)

  两年内完成三环以内约166平方公里的旧城改造提升,这对长春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未来。虽然时间紧迫、困难重重,但长春做到了。

  旧城改造提升不仅让市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居,也让长春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长春,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其朝气蓬勃的风姿。

  城市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需要不断巩固改造成果,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幸福成色,真正把长春建设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