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病人治疗困扰各大医院 政府该怎样买单?

12.11.2014  16:06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治病救人,救死护伤,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不过与此同时,差不多每个医院又都有一本医疗欠费账。尤其是在曾经出台的急重病人“先看病、后收费”政策实施后,一些公立医院反映医疗欠费情况加剧了。有公立医院院长说:“面对三无病人的医疗欠费问题,我们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说多了还害怕有更多人效仿,造成更多的欠费。”“三无”病人,主要是指无治疗费、无身份(姓名和居住地)、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人员的病人,这类病人的存在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且此类病人多数病情严重,需立即进行救治。然而,对这类病人的救治、护理等相关费用,以及病人康复后去向等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各大医院。有媒体报道,一项关于全国27个省份630家医院2011年“三无”病人欠费情况的调查显示,全国医院一年“三无”病人欠费约30亿~40亿元。医疗欠费怎么来的?医院又该如何处理与破解这类问题呢?这一直是社会公众更是医疗机构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此前,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消息指出,各地应该在今年9月底前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用于解决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相关费用患者的医疗救治问题。业界也普遍认为,早日落实这一政策,将为长期无法解决的医疗欠费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前不久,河北省石家庄市规定:自11月起,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有效地对急重危伤患者施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救治。对无身份证明,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人员),无抢救治疗经费患者进行救助所发生的费用,可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补助。就在这两天,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又联合制定了《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并下发全省各地相关部门,要求《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救助对象包括“三无”病人、五保户或贫困病人。

  “三无病人”可走绿色通道先治病

  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58岁的田利民是住院最久的一个病人。郑大二附院神经内科护士长魏瑞丽说,田利民原本是郑州一名环卫工人,今年5月突然晕倒,被急救车拉到郑大二附院。经抢救,老人转危为安,但他女儿却失去了联系。

  “无奈下,该治疗我们继续治疗,现在由我们医院食堂每天三餐给他送饭,然后医院出钱再雇一个陪护给他洗洗涮涮。如果每个病人都像这样确实牵涉到我们很大的精力。”魏瑞丽说。

  田利民并不是个例,走访河南各大医院,记者发现每周都有无主病人,医院也大都是无奈自己买单。

  这一现象随着《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的出台有望得到改善。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副处长董薇认为,该办法明确了救治对象有两种:一是“三无病人”,二是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因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害,且符合急危重症抢救标准的病人。

  去年12月24号,天津市民王志刚突然昏迷,原来他的胸主动脉瘤,濒临破裂。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需要马上手术。可是,手术至少需要十万元的医疗费。这十万块的救命钱,对于王志刚家来说,却是天文数字。王志刚身患残疾,没有工作能力。妻子贾兆琴也是早已下岗,还患病在身。夫妇俩平时就指着老伴贾兆琴每月的1000多块退休金加上几百块的低保金勉强度日。贾兆琴说当时觉得天都塌了。

  贾兆琴:我拿不出来这个钱,我不知道找谁,红十字会,民政局、残联,医科大学,居委会。慈善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项,只有癌症的。

  时间一点点流逝,王志钢肿瘤破裂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正当贾兆琴接连碰壁,几近绝望时,市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血管病区值班主任戴向晨的一句话,让她忽然感到一丝光明。

  贾兆琴:这事有希望,要转机。我就跑到那。处长就说你签个字据,我们给你开绿色通道。哎呦,当时我真是特别激动。我都不知道写嘛了。心里就觉得他有救了。

  终于,手术赶在最佳时间内顺利开始,王志刚的命终于保住了。

  救助王志刚的“生命通道”是天津医疗救助危重病人的的“绿色通道”。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务处处长姜雪明说,绿色通道是针对急症、重症的“三无”患者启动的医疗救助措施。

  姜雪明:就是患者需要紧急救治,有生命危险。但是没带钱,或者没有家属。再有的,怎么等都没有家属,三无人员。没有等,该处理处理。从我们医生的角度说,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钱。

  但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了,由医院先行垫付的手术费、治疗费依然没有着落。姜雪明告诉记者,按照经验来看,治疗费基本没希望要回了。像这样的病例,每年要有几十例。作为医务处处长姜雪明经常签字签到“手发抖”。让他手发抖的,除了高额费用,更有治疗后产生的责任纠纷。

  姜雪明:面对我们的专业。不光提钱了,还有责任问题。病人来了,三无人员。联系上家属,家里亲戚朋友没有管,给谁打电话,都不管。可人要是死了,家属都来了,人怎么死了,医院得赔钱。所以这种病人,我们每一步,都要认真做记录。什么状态,怎么死亡的。就怕这个。我说的是个别,但是现在比例越来越多。

  最近,姜处长终于不再怕签单。上个月,天津根据年初制定的《天津市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并配套出台基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资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需紧急救助的“三无”患者实施应急医疗救助,解除困难患者及医疗机构的后顾之忧。现在,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正在汇总过去一年的单据,准备申报基金。明年起,三无患者看病走绿色通道,将做到每次一申请,每月一结算。

  2013年,青海省探索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由财政出资600万设立专项基金,保障“三无”人员看病就医无困难。青海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刘建华表示:“三无人员,尤其是突发疾病这种现在没有任何障碍,只要是到了医院就能走绿色通道,医院在救助这部分人的时候心里也有底,因为有基金在支持,财政拨款每年600万。

  但刘建华同时表示,虽然有政策和资金的保障,但是对“三无”人员的身份确认、手续办理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简化。“从今年报的情况看,比去年要报的多了。因为对于人员身份的确定需要通过公安部门,社保部门,民政部门等,在操作层面上手续比较复杂一些。

  “绿色通道”面临的尴尬

  绿色通道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三无病人的医疗救治问题,但是还有一类患者,他们有家人有亲属,可是患病后,却被遗弃在医院里……同样的,诊费也无法收回。这也让“先救人”成为不少医院难言的苦涩。

  去年10月,从外地来徐州务工的戴先生,因为“中风”被120救护车送到徐州矿山医院抢救。昏迷的戴先生无法说活、不能动弹,也没有亲人陪在他身边。病情稳定后,医院通过公安部门查找到戴先生儿子的手机号码,与对方联系,没想到对方非常冷默。

  徐州矿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晓玲:打电话一直不接,我们中间也多次给他发信息,意思你父亲病危,在这边住院,希望能尽快地来医院,他儿子一直没有回过我们的信息。

  后经了解,戴先生和家人有矛盾,这是家人拒不陪护和支付医疗费的原因。尽管院方没有收到一分钱医疗费,但还是尽力给戴先生治疗,并安排了三位护士对他进行24小时特级护理。

  今年1月20号,戴先生的儿子迫于舆论的压力,主动到医院接回了父亲。戴先生住院期间,一共产生了四万多元医疗费,但由于他家庭困难,没有支付能力,就算医院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恐怕也很难追回,医院最终决定放弃追讨费用。

  徐州矿山医院副院长李夫超:从他入院抢救,到他康复,我们医院一直是出于人道主义,我们非常尴尬。

  这种现象在徐州各家医院都时有发生,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辐射苏鲁豫皖21个城市的1.2亿人口。徐州卫生部门统计显示,当地11家主要医院去年应急救助贴进去500多万元。

  在各地具体的实践中,很多伤者有可能长期卧病在床,后续的治疗、康复、陪护乃至伙食,都得基金掏钱。财政是否有长期买单的实力?如何确定基金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一个合理比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或许,还必须鼓励社会主体踊跃向基金捐款,不妨给捐款企业更大的征税优惠,或在企业评级、政府采购中有更多加分。

  完善三无病人救助机制任重而道远

  虽然各地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三无病人的医治,但救治流程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力便可完善的。但是地方政府尽快建立落实“三无”病人急救的专项资金仍是当务之急,使该类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目前许多医务工作者的期盼。

  此外,专项资金的来源方面可由财政部门安排一部分、慈善机构捐助一部分、医疗机构垫付一部分,还需要指定专职部门负责管理,并做到专款专用。正如专家解读中所提及的,对“三无”病人的治疗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可能让医院独立承担,应由政府、社会、医院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协同解决这个难题。

  或许更主要的是造成“三无”病人治疗费无人承担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规范“三无”病人救治的法律法规,明确在救治过程中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相关法律问题,从而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软肋”。由此,需要社会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制和公共救助基金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在对“三无”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卫计、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才能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