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三大体系”之“东福”实践——乡村蝶变

27.09.2017  09:06

  时下,画一般的大荒地村已经进入了水稻收获期。夕阳下,一辆辆收割机陆续从田里归来,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沿着稻田旁平整宽阔的塑胶道慢行……

  产业体系融合化、生产体系科学化、经营体系现代化,“东福集团”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之路,推动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由一个普通村庄,蝶变为令人艳羡的全国新农村典范,成为全省做强“三大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印证。

  优化产业结构 三产融合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吉林省最有魅力乡村”……在大荒地村的荣誉室,一块块牌匾、一幅幅锦旗正诉说着它的成果和发展足迹。

  2010年,大荒地村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市东福集团实现了村企合一。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东福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科技研发、水稻种植、农机服务、稻米加工、杂粮生产、土特产加工、玉米烘干、畜禽养殖、生物肥研制、秸秆燃料加工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由农业一产、二产到三产的多产业综合开发,产业链条更加紧密,利益机制更加完善,达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目前,“东福”水稻生产基地已经成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示范基地,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基地。“东福”生产的有机大米、绿色大米畅销全国。同时,“东福”以秸秆、稻壳为原料,生产加工家畜饲料、菌类基料、生产生活燃料、有机肥料等,形成了种、养、加循环发展的生态模式。并利用当地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融合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在大荒地村开发建设了神农庄园温泉度假村。生产、加工、旅游,“东福”在长期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了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融合之路。

  机械化+信息化 向现代农业飞跃

  田地里安装上了摄像头、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监控大厅里的工作人员随时可以查看庄稼的生产状况。除了可以看到育苗、插秧、收割、仓储、加工等生产流程的信息化监控大厅,“东福”还拥有1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基地、75台太阳能无线监控设备、一座气象信息作业站、两门火箭炮等现代农业设备。

  “东福”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把设施农业引入现代农业体系,把流转的土地和部分农户订单基地进行方条田改造,建立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机电排灌设施和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同时,新建占地10万平方米的高效智能日光温室,用于水稻育秧及有机蔬菜瓜果生产和科学研究。在“东福”的服务中心,配备机械化装备及各种大型农机已经有500多台套,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0%以上,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稻米加工及仓储上,“东福”除了拥有先进的稻米加工设备,还配备了水稻低温仓储库。农业设施装备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等生产流程,“东福”全部实现技术专业化,加快了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应用。

  “东福”正运用高新科技装备及信息化平台,构建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打品牌 搞“电商”实现村强民富

  “东福集团”利用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发展模式,流转土地2.34万亩,农户订单6.57万亩,辐射周边5个乡镇,12个村。流转的土地,采取农场化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降本增效,充分体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活力。几年来,原料基地面积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初步估算,累计增加农民收入近亿元。同时,成立了培训中心,组织生产技术人员和农户参加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

  在农产品销售上,采取专营和电商线上线下同进的销售办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建立东福米行专营店37家,积极打造产品品牌。目前正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定新的营销计划,把产品打入港澳地区及中东市场。

  现代化的经营体系,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东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以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为目标,建设了31栋农民新居,吸纳924户农民集中居住,彻底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老年公寓、卫生院、学校,浴池、礼堂、健身广场,“东福”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法,正逐步实现它的“乡村蝶变”梦。

  知微见著,“东福集团”与大荒地村的农业现代化实践,正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