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农”前景更美——通化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中央和吉林省1号文件都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这一重大转变,为通化市农业绿色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在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山城“三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效:2016年,粮食产量达37.74亿斤,增长3.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77元,增长7.5%,增幅列全省第三位。农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各项改革得到深入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新的起点前,通化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三增”为核心,紧紧围绕发展大健康产业,以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努力把通化建设成为长白山特色产业核心区、全省绿色有机农业精品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长白山特色产业核心区,让农业增效
一年来,通化市培育产业、夯实基础,农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人参标准化种植普及率达到60%以上,人参产业实现产值171亿元,增长30%。新增“长白山品牌”人参原料基地和品牌产品数量均列全省第一位;新建精品葡萄酒庄2个,标准化葡萄产业园1个,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5万吨;新建特产示范基地17个。全市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360亿元,增长20%;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45个,畜禽规模化饲养率达87%,牧业产值实现62.7亿元,增长4.5%;新建大榛子等特色林果基地2110公顷,发展林下养殖基地12400公顷,林药基地2663公顷,全市林业总产值实现272亿元,增长7.8%。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调优产品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2017年,通化市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的原则,鼓励“旱改水”“旱改特”,计划实施“旱改水”4万亩。调减籽粒玉米生产面积5万亩,用于扩大人参,中药材、蓝莓等特色产业种植。计划新增优质稻米种植面积2万亩,推广粮食增产技术面积10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亿斤阶段水平。
围绕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通化市牢牢把握人参、林蛙、优质稻米、山葡萄、林特产业等特色优势,在提升内在品质上下功夫,在拓宽市场占有率上找出路,在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逐步由种植向产业发展转移,打造长白山特色产业核心区。
做强人参产业,推进人参标准化种植和规范化生产,加快人参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转化,加快推进益盛汉参产业园等大项目投产达效。今年,全市人参产量计划达6000吨,实现产值200亿元、增长20%;做大林蛙产业,支持和培育林蛙高科技和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林蛙皮骨肉油全方位产品研发与深度加工。今年,全市林蛙回捕量计划达7000万只,产值突破6亿元;做响优质稻米产业,在追求品质上下功夫,通过扩大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和推动加工企业整合,提升通化优质稻米竞争力。全年稻米加工量计划达68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塑造新型葡萄产业,将传统葡萄酒产业塑造成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休闲及葡萄酒生产、文化体验和传播等多项功能相融合的全新葡萄产业,集中力量深入打造集安鸭绿江河谷、柳河山葡萄产业园两个产业带。今年,酿造葡萄基地计划发展到4.5万亩,新建、续建葡萄酒庄3个;转型升级林特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健康养生、木材精深加工等方面建设。2017年,力争实现林业产值290亿元,增长7%,实现林特经济绿色有序健康发展。
调顺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该市依托乡村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农耕体验等新兴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民增收新增长点。深度开发生态观光旅游精品路线,规划建设一批农家乐、林家乐、雪乡、雪村、雪上人家等精品旅游项目;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地域优势,大力推广“互联网+流通+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积极发展村级电商,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农特产品品牌网上销售,鼓励优秀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进驻淘宝吉林馆等电商平台。
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全省有机农业精品区,让农村增绿
通化市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既要发展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也要突出保护和改善环境。一年来,该市投资7.5亿元,完成了重点水利项目45项,农业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25处,1.2万农村居民受益。高标准绿化造林10万亩,清收林地6.5万公顷,还林3.8万公顷。
农业增产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不欠新账,还要想方设法还旧账。今年,通化市推进生态水利建设,全力推进总投资7.5亿元的49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筹建城市应急水源,推进玉带河、柳条沟黑臭水体治理,建设鸭绿江、浑江等生态水网,实施浑江城区段清淤工程,启动周山侵蚀沟综合整治。
让农村增绿,还要以“退”为“进”,加大林地清收和退耕还林力度。今年,山城持续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强化退耕还林,巩固林地清收成果,结合清收还林,计划完成植树造林8万亩,建设省级标准化绿化村屯4个。加强保护区建设,执行哈泥保护区管理办法,推进哈泥河两岸1800亩水源涵养林建设。
依托一流的生态环境打造全省农业精品区,还要依靠绿色科技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今年,通化市以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等4个物联网试点开展试验示范;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力争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计划达到80%以上。
发展生态效益型现代畜牧业,通化市坚持资源循环,农牧结合,健康养殖,年内计划新建40个标准化牧业小区,在建设上充分考虑当地环境承载力,不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代价,推动畜牧业由传统饲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生产转变。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计划达到68%,资源化利用率计划达到63%。
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该市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人参、粮食、畜禽、林特产品、山葡萄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开展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区域品牌,打造知名商标,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以康美、卓越等20个超千万元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为依托,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计划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590亿元,带动22.2万户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