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村的“脱贫攻坚之歌”

14.07.2017  09:21

  7月4日下午两点,似火的骄阳让舒兰市溪河镇三兴村第一书记王宪武身上的白衬衫湿了大半。此刻,他正在村里“转悠”,“基地的木耳正在晾晒,我得去看看。还有几个困难户,我得去坐坐。”汗水沿着王宪武的脸庞滴下,黝黑的皮肤,深刻的皱纹,憨厚的笑容,让这位58岁的第一书记完美地融合在三兴村的乡间水墨画中。

  舒兰市溪河镇三兴村由原来的汪屯村、孔屯村和二道沟村合并而成,面积20.5平方公里,2015年底统计有贫困户64户136人。2016年初,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王宪武成为三兴村的第一书记,在包保单位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进产业兴村、科技兴村、文化兴村,唱响了一曲“脱贫攻坚之歌”。

  在三兴村村口,一排排木耳菌包与一片片嫩绿的旱稻种植试验田交相辉映出一首和谐的村庄小序曲。“去年底,我们的木耳种植基地获得了大丰收,市场收益将近40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400块。”三兴村村长郎德清告诉记者,“精准扶贫为我们送思想、送项目、送技术,带来了大变化。现在,我们还有光伏发电基地和牧业基地,还有花卉和蔬菜大棚,还有为贫困户量身定做的庭院养殖项目,今年贫困户的收入肯定还能再提高!

  郎德清所说正是三兴村已经形成的“三地两棚一庭院”项目框架,以及党委政府支持+包保单位资金保障+龙头企业进驻带动发展+村干部带头合作社参与+贫困户全覆盖入股分红增收的“五位一体”脱贫项目模式。“要想改变贫困户生活现状,就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引导调整产业结构,抓好脱贫重点项目落实,让贫困人口增收,早日实现脱贫。”在王宪武眼中,这些载满大家希望的产业项目,每时每刻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俺家庭院养殖的20只鸡雏长得可好了!”“咱家的房子刚翻修好,走,坐坐去!”……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村民们热情地招呼王宪武。说话间,就被请进了困难户赵柏祥家。赵柏祥今年78岁,老两口都没有劳动能力,之前住的泥草房一下雨就漏,王宪武帮助协调翻修的房子前几天刚完工,灰色的墙面还没有粉刷。“前天下大雨,房子怎么样?”王宪武一进屋,就挨个房间走,察看每个角落。“现在可好了,啥也不用担心了。”王宪武拿出随身携带的“扶贫手账”,写下了“过两天赵柏祥家刷房子”的工作提示。

  屋内,一室欢笑;屋外,满目希望。

  “俺家儿子发工资了。”贫困户汪雪丰的妻子看见王宪武,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原来,汪雪丰身体有残疾,妻子因为车祸留下后遗症,也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子汪志南也没有工作。经过村里举办的精准扶贫电焊工职业技能培训,学到技术的汪志南在吉林市一家外资企业成功就业,月薪3000元,去年家里还盖起了新房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走在三兴村的小路上,两边是井然的小院,看着湿透的衬衫贴在身上,笑容始终挂在王宪武脸上。“我们村正在开展美好庭院评选活动,全村所有家庭都参加,选出那些家庭美满、邻里和谐、庭院美观的美好家庭,不仅能获得物质奖励,他们的事迹还会被写进我们三兴村的发展史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