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牵出千条线

20.03.2016  22:38

无论何时聚焦旅游板块,都令人心生美好与温馨。

2015年,旅游业刚刚完美收官,全省旅游总收入已连续多年增长25%以上。在刚刚过去的冬季,我省旅游市场又迎来新春开门红。鹅毛大雪泡温泉,童话世界赏雾凇,林海雪原滑野雪,坚冰之上捕大鱼……冬游吉林让旅游业各项数据再创新高,酷寒中吉林旅游焕发勃勃生机。

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关联100多个行业的旅游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深度融合、统筹发展中,旅游业龙头劲舞。

全域旅游”新视野:深度融合 统筹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区以“全域旅游”新视野,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

白天在山上尽情游览,夜幕降临时,便回到童话般小镇。夏日,河边慢跑的人们和河中的野鸭相映成趣,冬天,充满情趣的雪雕遍布全城……绿色宜居、个性十足的二道白河小镇与身后巍巍长白山相得益彰。

去年6月5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率领省委、省政府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巡检团来到长白山开发区,实地体验后,巴音朝鲁提议:“我要为二道白河点个赞!

着眼于发挥全省“生态根基屏障”、“旅游产业龙头”的作用,长白山管委会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名山,打造文化名城,繁荣带动周边,服务全省发展”的总体目标,走出了一条“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的特色发展道路。山上观光、山下休闲。依托三个城区各具特色的发展定位,推进各个主题功能区建设,重点建设自行车运动配套设施,实施“环长白山365公里慢行绿道系统”、“长白山池西旅游服务集散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城区景区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联动格局。

全省各地谋划加速发展旅游业的举措已远远超越了旅游自身的范畴,成为关乎一城、一域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辽源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实施全面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抓手。把一些重点工程作为景区来谋划,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从道路、桥梁、建筑到水源地保护、防洪工程、旧城改造等等,都充分植入旅游元素,做到建成一项工程,形成一道景观。在“印象辽源、灵秀辽源、音画辽源、美味辽源、记忆辽源”的勾勒中,灰蒙蒙的煤炭辽源已远去。

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与山、水相依,构成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生态景象。然而,游客还未进景区,刚刚进入长春东南部就感觉气象不同。

净月高新区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湿地、水域、绿地和修复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大街主轴贯穿南北、五大水系贯穿东西、公园绿地紧密相联的生态空间格局。自生态广场一路向南,两侧绿地蜿蜒起伏,白桦、山槐等植物错落有致,建筑和园林绿地相交融,通透而又婉转的视觉效果扑面而来。

在统筹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中,天更蓝、地更绿、城更美,宜居宜游的园林城市在吉林大地铺展开来。

旅游+农业:留得住风景 留得住人

很多人叹息:回不去的乡村,留不住的乡愁。可是,走进遍及吉林广袤大地的“雪乡雪村”、“水墨小镇”、“森林人家”……就没有这样的惆怅。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我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省现有300多处旅游资源中有70%分布在县乡,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与历史悠久的关东文化相交织,呈现出别具特色的乡村画卷。

银装素裹,凝霜挂雪……每到冬季,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的冰雪世界就宛若童话。韩屯村毗邻著名的“雾凇岛”,“中国雾凇第一村”以梦幻般的美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走进韩屯村,每家小院都收拾得整整齐齐。游客走街串巷,坐马车、打雪仗……感受东北农村的独特风情。

发展旅游让乡村旧貌换新颜。一些村干部告诉记者,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让老实巴交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更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流、人流和物流,为闭塞的小山村带来文明风,有些农民还钻研起网络、摄影、历史等相关知识。

如群星拱月,吉林市、延吉市、白山市等城市周边都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雪乡(村)、满族村、金达莱村等特色乡村灿若星河。

农业与旅游业的“联姻”,不仅让广大农民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就地创业,还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景观种植、生态种植、高效种植”深度融合的杰作比比皆是。

风吹稻浪、粉墙黛瓦,是延边乡村深嵌人心的经典画面。和龙市在“海兰江畔稻花香”上做足文章,实施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建设项目,全程30多公里,贯穿三镇,项目区域集休闲、养生、观光、采摘、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融朝鲜族民俗文化、古渤海文化、农耕科技文化于一身,以十二个采摘园为主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

长春市双阳区则完美地诠释出“一产”观光农业与“三产”服务业的无缝对接,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突破口,以奢岭、双营为重点区域,集中打造集休闲、体验、观光于一体的服务型休闲农业板块,一条长春南部的都市农业产业带正在隆起。2015年全区旅游收入29.6亿元。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获得收入50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旅游+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据省旅游局局长杨安娣介绍,今年的主攻方向是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通过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成片”,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倾力打造文旅互动、山水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旅游+文化: 关键是特色 主要看气质

去年7月,“2015美丽中国行”采风团走进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它的疏朗、大气,独特的气质和神韵,让见多识广的媒体人在震撼中静默下来。

这座主题公园来自长春市五任市长的坚守。

1997年,在长春市长宋春华的大力推动下,在这片荒原播下城市雕塑的种子。从此,长春历届政府都坚持雕塑城的建设,连续举办11届雕塑展和两届雕塑大会,公园收藏了401位雕塑家的451件雕塑作品。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涵盖当今世界各种艺术流派,形成以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大型现代雕塑艺术主题公园,不仅提升了长春市的文化品位,而且在中国城市雕塑上也占据一席之地。

近日,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通过了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专家评审,正式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程序。

不单单是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长影旧址博物馆、长春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文庙博物馆、长春国际汽车公园……这些凝聚城市文化的符号,让长春市这座不足200年历史的城市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人在旅途,首选是耐得住看、经得起问、受得了品的旅游景区。在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整体目标中,各地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契合作为首要目标。

文化底蕴深厚的吉林市旗帜鲜明地提出,“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突出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吉祥天佑、林碧水秀”的城市品质,全力建设旅游文化名城。

在吉林市旅游局局长费光宇看来,“吉林市可谓旮旯角落都有文化”。他认为,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吉林市所有的景区、景点都可以往满族文化上靠,应该对现在文化产品进行立体式的挖掘。像云南省主打傣族文化一样,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

目前吉林市已推出满族文化旅游线路。逛插着满族八色旗的小院,吃着原汁原味的满族传统铜火锅、看一台关东大戏……吉林市旅游谱写着一幅幅生动有趣又富有内涵的画卷。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颇多亮点,打磨出我省旅游特有的优势。

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是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也是长白山山林民族文化的标志。他们从挖掘民俗文化上下功夫,今年春节,森林号子、猎户人家、萨满小屋等十余个传统民俗项目齐刷刷亮相。据锦江木屋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苗舰介绍:木屋村主要是再现长白山地域文化。很多游客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和民风民俗,走时仍恋恋不舍。

旅游+互联网:融入“触摸时代” 拓展新业态

无论是旅游官方微信、微博到全民“朋友圈”美图疯转,还是航空公司、酒店到租车公司等一系列配套的在线服务,如今,旅游已融入“触摸时代”,出游者一部手机在手,动动手指,便能搞定一切。

原始、神秘的长白山正在悄悄与互联网进行融合。长白山景区推出的长白山“易通”智慧旅游系统,把线上、线下资源充分整合,为游客带来了便利。“游客购买电子票后进入园区,手机APP上会根据游客进入山门以后的路线做导览。语音实时为游客讲解这个地方历史和看点,并提示下一个景点的信息等。”长白山“易通”系统运营总监李晓雪说。

在省旅游局信息中心,记者见识了什么是“千里眼、顺风耳”。在长白山山门入口处,一队队游客正缓缓前行。在移动终端远程视频监控中,景区里的一切尽在掌握中。

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智慧旅游综合信息化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对长白山、净月潭等9个重点景区的移动终端远程视频监控。目前正在建设的“吉林省旅游云平台”项目,主要包括吉林旅游云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中心、吉林省旅游调度指挥中心“两个中心”,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景区监控平台等“六个平台”,及一个核心数据库。

旅游+互联网”不仅为游客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周到,还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门和景区的工作效率,同时催生出了在线旅游平台等新的产业。张志聪的创业团队就率先分享了这偌大的蛋糕。他注册成立的吉林市智慧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开发了互联网3D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动动旅游”,是国内首家将三维全景实景体验技术与二维码电子票务相结合的旅游推广系统。这套系统已植入吉林市旅游局官方网站,用户通过互动性更强的三维全景实景浏览景区。

据专家测算,“旅游+互联网”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与“新红利”,在未来5年将带来3个1万亿元红利,即1万亿元需求红利、1万亿元市场红利、1万亿元增值红利。

千条线,一根针。打好融合牌,旅游业正带动相关产业联袂前行。

记者 伊秀丽 万玮 赵梦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