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此行!一个松花湖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
城市融入大自然,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在大美吉林的白山松水间穿行,这样的诗情画意会不时映入眼帘,任人掬捧,令人陶醉。
如今在吉林,生态优先、开发保护并行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各个领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共识。
10月10日晚,第八届全国网络媒体吉林行采访团一行,来到松花江畔第一城——吉林市,沿松花江畔观赏,感受其别样的夜色美。10月11日采访团又来到松花湖,一江一湖,让各省媒体同行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一个生态吉林。
北方网记者吕博表示,说到松花江自己一点都不陌生,因为松花江也流经自己的家乡。“见到松花江我很亲切,但是来到松花湖却是第一次,一定要把吉林的好山好水宣传一下。”
松花江,中国七大河之一,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在隋代称难河,唐代称那水,辽金两代称鸭子河、混同江,清代称混同江、松花江。松花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全长1927公里,东西长920公里,南北宽1070公里,跨越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流域面积55.68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总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的30.2%,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
松花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东南部,距主城区15公里。松花湖是1937年筑坝拦截松花江水,建设丰满水电站后所形成的一个山间水库。它水域辽阔,湖叉繁多,状如蛟龙。湖形呈狭长形,最宽处10公里,湖区面积55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最深处达77.5米,最大蓄水量108亿立方米,松花湖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明媚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松花湖的风景很美,非常棒。泛舟湖上,吹吹秋风,十分惬意。也让我在欣赏两岸风景的同时,看到吉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国日报网记者王臻如是说。
中国江西网记者李芳边欣赏风景边说:“在这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有松花湖。今天看到松花湖,水面十分宽阔,周边群山环绕。恰好这个季节让山上的树叶呈现红、黄、绿等不同的颜色。这个季节坐船游湖刚刚好,不是太晒,也不是太冷,松花湖刷新了我之前对吉林省旅游的印象。”
“松花湖很美,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它很大,很壮观,周边环绕的植被很茂盛。我的家乡在甘肃,我们那里的树和这里不同,如果说我们的树像是阳光的壮汉,那么吉林省的树就像柔美的姑娘。尤其是现在,五色树木,就像是它穿上一件美丽的花裙子。”中国甘肃网记者赵苗苗动情地说。
如此美轮美奂的风景,很难让人想到,早年因工业化快速发展,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不断提升,松花江水污染严重,松花湖水量减少。与此同时,也给整个吉林省生态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如何找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吉林省提出“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让生态产业提升吉林生态文明的绿色“效益”。
吉林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设定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生态经济结构重组,发展生态循环经济。通化的葡萄酒、集安五味子、长白山区蓝莓汁,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态产品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
从2014年开始,吉林市深入推进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和市区小流域治理工作,加大地下水保护和监管力度,妥善解决好生活性污水排放问题,逐步推广利用再生水资源,松花江出境断面保持国家三类水质标准。
现如今,松花江江水清澈,贺敬之笔下“水明三峡少,林秀西子无。此行傲范蠡,输我松花湖。”的松花湖又回来了。初春,林木吐翠、万物复苏;盛夏,绿树成荫、鸟鸣幽谷;金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花,银装素裹。百里湖区,到处是松韵惊涛、欢歌鸟语,引人入胜。
“在内蒙古很难看到这么美的湖泊,今天一见我特别激动。非常壮阔,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内蒙古网信办文虎说。
云南网信办金怡芳说:“看到松花湖,就知道吉林省是个风水宝地。它的生态工程做的非常棒,湖水的水质很好,特别清澈。虽然云南不缺少山水风景,但是这里给了我全新的视觉冲击。”
面对此情此景,河北网信办李静大呼:“吉林的风景太美了,一点都不输给南方。静的树、动的水,形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生态吉林大画面,让我们不舍得离开,也不想离开。(松花江网记者/叶静文 )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