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尴尬 十几份简历只有一家回复

10.03.2015  09:58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再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重,大学生就业话题也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业难”自然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吉林省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和吉林省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纷纷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大学生求职简历回复寥寥无几

在2014年刚刚过去的“招聘季”,对于长春一所普通高校即将毕业的魏同学来说显得有些失望,凭着“早下手,占先机”的求职准则,早在11月之前,便开始制作求职简历,关注各类招聘信息,可是几场招聘会下来,简历投了无数,但最后的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如果是研究生或者重点大学毕业生还好,普本大学生就业真是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薪酬待遇也不高,总感觉大学白上了,还不如学点技术。”在去年11月份的几次招聘会上,魏同学投出去的求职简历就有十几份,但只有一家企业给他回复了。”魏同学说,“我还有一位高中同学在一所普本,从大三就开始去招聘会求职,光是简历就投了20多家公司,到最后只有两家公司给她面试的机会。如果再找不到工作,那她就会变成往届生,找工作更难,因为许多公司只招应届生。”

参加了多场招聘会的吴同学也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感到担忧,吴同学说,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找份专业对口的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在参加招聘会前,我们大都不知道招聘会上能看到什么样的企业和岗位,虽然时常几乎没有看到有吸引力的岗位,但毕业时间离得越近心里就越发慌,所以每次参加招聘会怎么也得投个八九份简历,至于能去哪个单位面试,就靠运气了。”

每年都有100多万毕业生难就业

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分析说,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末开始全面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迅速攀升至2005年的21%,到2013年已高达34.5%。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相比,最近1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十分迅速,仅仅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50-100年才走过的路。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2014年多达699万。尽管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但每年仍有100多万毕业生难以就业。每个未如期顺利就业的大学生,同时连带着一个或多个家庭。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同时还是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如解决不好,必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秦和说。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和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增长速度趋缓,不仅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短期内难以明显增加,同时还对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秦和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人才数量和结构的需求,加强系统设计,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让广大毕业生顺利毕业,这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产出效益,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政协委员声音 调控高等教育规模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秦和建议,首先要适度调控高等教育规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规模扩张,而是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建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宏观调控,适当降低招生规模,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供求失衡矛盾,避免出现“教育过度”现象,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矛盾,既有供大于求的矛盾,同时还有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另一方面,许多企事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这个现象说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秦和说,所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要引导3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克服同质化倾向,实现特色发展。应当看到,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资源配置方式、考核评价方面等的改革密切相关,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有效推进。

同时,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就业。我国高层次人才分布存在严重不均衡,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出现严重的人才“拥挤”现象,导致人力资源不当配置。秦和建议政府主导,综合采取提高待遇、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打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人大代表建议 提前着手就业 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超过了749万,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年份。因此,要想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就要把就业的工作做在前面。”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建议,比如在企业、各个地方都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实习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加强联系,让用人单位更早了解、挑选适合的毕业生。同时,政府和高校要充分利用“就业大市场”等品牌就业活动推动毕业生就业。而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的提高,各高校还要引导学生走创业的路,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吉林大学,3%到5%的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引导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李元元说,从国际比较看,支持创业也是许多国家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鼓励创新的重要做法。过去几年,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和尝试,但因观念、制度等因素制约,总体上仍然效果不理想。为此,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传授大学生必备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在税费减免、金融政策、户籍管理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搭建创业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特派北京记者 郭美佳 姜永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