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夜焚日军“太阳旗” 给“飞虎队”当过账房先生
陈泽南和他的宝贝杯子
今年已经94岁的陈惕老人原名陈泽南,是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人,现居住于长春市朝阳区东煤新村小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赫赫有名的“飞虎队”的“账房先生”。
家乡被侵略
夜焚日军“太阳旗”泄愤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爆发,而当时年仅16岁的陈泽南还是家乡吴江县盛泽镇一所私塾的学生。同年11月,日军攻占了他的家乡盛泽镇,在境内大肆烧杀掳掠,天空都仿佛蒙上了一层黑云,让陈泽南感觉暗无天日。
同年12月13日,日军更是攻陷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在这惨绝人寰的六周时间里,30余万同胞倒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与枪口之下。日军的侵略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也让陈泽南义愤填膺、热血沸腾。
1938年的冬天,陈泽南下了决心,要对日本侵略者还以颜色,提振父老乡亲们的士气。
“我叫上了在私塾里关系最好的同学舒其良,我们两个人一同趁夜潜入了日本侵略者设在盛泽的所谓民众教育馆,说白了就是用来奴化教育咱们中国人的地方。趁着巡逻的日本兵走开,我们两个就溜了进去。”老人尽管现在耳朵已经不大灵光了,不过一说到这个话题时就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的样子仿佛历历在目。
“进到大厅内,我们就看到了悬挂在大厅墙上的日本太阳旗,当时气就不打一处来。因为啥?这个旗就是日本人在我们家乡作威作福的象征。所以当场我们两个就决定,毁了这面旗!”陈泽南说,他俩当时没带工具,还怕巡逻兵来察看,他就将旗子拽了下来,藏在了衣服下面。不过由于旗实在太大,让瘦小的他显得臃肿了很多。为防止两人同时落在日本人手上,两个人还分开行动,混过了日军设立的哨卡。回到家中取来了煤油、剪刀及火柴等后,他趁着夜晚来到一个小广场,将太阳旗剪碎并浇上煤油,放火烧掉了。
辗转到重庆
报考飞行员因身高不够遭拒
很快地,日本军就发现了这件事,第二天即在盛泽镇及吴江县城乃至临近的嘉兴县等张贴了告示,悬赏烧旗的犯人。而这反而让日本旗被烧一事传遍了当地,百姓得知后无不拍手称快。为了逃避通缉,也为了不连累家人,陈泽南又与舒其良二人一起逃去了上海。
“在上海,我们两个就分开了。我打算去重庆参军,当个飞行员。可是当时去重庆的路线都被日本人封死了,我只好在上海到处筹措路费,还托人办了护照,搭上了一艘英国轮船绕道香港,再到安南(今越南)。之后在安南坐火车返回云南,再通过汽车经贵州赴重庆。”说到这,老人还停顿了一下,“当时是冬天,过盘山路时汽车打滑,一只轮子都已经悬在悬崖之上了;还有一次,住进了黑店,险些丢了性命……”
经过了近两个月的辗转,陈泽南终于来到了重庆,可是报考飞行员时却没通过。
“我当时去报考飞行员,要求身高要160厘米以上,我是158.5,还差了一点,所以体检的时候我就踮着脚,结果被考核的军官发现以后摁了一下,一看不够标准,让我回去。我当时不服气啊,跟他说:‘我岁数小,还能长个,就收下我吧!’结果呢,他跟我说,‘那就等你长了个以后再来考吧!’”说到这里时,老人脸上的表情仿佛和当年一样像个孩子。
转行当文书
预感让他逃过大隧道惨案
虽然没能当上梦寐以求的飞行员,可是由于念过书,陈泽南经人介绍来到了重庆江北董家溪的空军修械所,当了一名文书上士。
1941年6月5日晚,陈泽南与他的3个室友一起去重庆大众电影院排队买票,准备看电影《木兰从军》。当时日军正在对重庆进行疲劳轰炸,只要重庆上空放晴就会派来轰炸机。
“排队进场的时候,我就看天气放晴,月亮都出来了,觉得不太好,就提议回宿舍。可是他们三个不听,舍不得手里的票,所以我就自己回去了。当晚,就真的来轰炸了。”陈泽南说,那天轰炸持续了5个小时,电影院内和附近的市民都躲进了市中心的十八梯防空大隧道,有上万人之多。由于缺乏通风设备,结果导致隧道内乏氧,导致人们窒息,又连带发生了踩踏推挤事故,死伤无数。这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大后方的最惨痛的事件,史称大隧道惨案。空袭过后,放心不下的陈泽南来到了洞口,只看得到一摞摞死难者的尸体堆成的山,而他的三位室友也永远的失去了联系。
重庆赴昆明
与“飞虎队”结下不解之缘
1941年,陈泽南从重庆来到了昆明,加入了昆明战地服务团,从事会计工作,后又升任会计股长,他也将名字改成了陈惕。
1941年下半年,在多方斡旋之下,由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人陈纳德组建了一支由100名美国飞行员及250名地勤人员组成的“美籍志愿大队”,总部设在昆明,这就是最初的“飞虎队”。而陈惕所在的昆明战地服务团被安排为“飞虎队”提供日常生活保障,而日常花销账目的管理就落在了当时任会计股长的陈惕身上。
“当时陈纳德将军的办公室就在我办公室楼上。”老人回忆。
自1941年“飞虎队”成立以来,陈惕始终作为“账房先生”,负责后勤事务。虽不能亲上战场杀敌,但是他见证了“飞虎队”从成立到结束的全部历程,“飞虎队”在我国西南天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功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天空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嚣张气焰。而“飞虎队”改编为第十四航空大队后,还肩负起驼峰航线的运输任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将盟军运抵印度的物资输送到我国内地。然而这条航线的开辟却打破了日军的封锁,运送作战物资达70余万吨,作战人员3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战。
曾有三件宝
乳白色玻璃钢杯已用70余载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陈惕先生曾收藏有3件“宝贝”,其一是1942年“飞虎队”的徽章,就是在“V”字中间有一个插翅的老虎的徽章,可惜后来被抄走;其二是一张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日奖状,至今还在鹤岗市档案馆里;而第三件,就是当年在与“飞虎队”共事时得到的一套乳白色玻璃钢杯,杯底雕有一个正吹响冲锋号的士兵,并配有美国康宁公司的字样。这一套杯子陪伴老人走过了70余载,承载着太多的回忆与故事,老人手里握着杯子,脸上的表情却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
谈话中,还提到了当年一起烧太阳旗的同学舒其良,老人告诉记者,后来他改名叫舒憬,投奔了新四军,再往后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军官,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年代又被分配到了湖州。2010年的时候,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与舒憬先生的遗属取得了联系,当时已经89岁高龄的他还赴湖州去见了舒憬先生的妻子以及孩子,从此两家恢复了联系。
助理记者 孙立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