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15.06.2017  07:13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生态之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资源。

  在长春人眼中,新立城水库不仅是一座水库,也是我市唯一的大型防洪屏障,是重要水源地之一,承载着长春人保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的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绿色发展,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呼吁以水为师。

  长春更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打造“五个升级版”,实现“六个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新立城水库管理局这支长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又该如何作为?

  打先锋,站排头!自觉向我市打造“五个升级版”和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高标准看齐,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在防洪、森林防火、水源地保护等方面,走出一条人水和谐发展之路。

  “山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耀彩。”打造“生态一流、管理先进、幸福和谐水源地”,让山如玉生辉,水如珠耀彩,人们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幸福美好,这是新立城水库管理局上下一心的渴求。

  长春之东南,伊通河中上游,有一座现代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新立城水库。

  这里,一派生机盎然——

  走进库区,远处峰峦叠嶂,青翠欲滴。青山翠柏中,一湖明镜将身边的山、天边的云揽入怀中,呈现出一幅秀美的画卷。翩飞的鸟儿灵动如画,生态之美于动静之间生动演绎。

  这里,已成为长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新立城水库总库容5.51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结合水体养鱼的大型水库。目前水库水质全年达到国家饮用水源三类标准。在2016年4月进行的新立城水库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考核中获得99分,全省排名第一。

  编织水源保护安全网,让生命之水更清澈

  水是生命之源,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可我们每天在尽情享受水的甘甜滋润时,却少有人会想它究竟来自哪里。

  长春是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缺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年均需水量达2.7亿立方米,新立城水库作为我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每年向全市供应优质原水近1亿立方米,保证了全市37%的用水需求。

  从1960年开始,新立城水库向长春市供水,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供水48亿立方米,其中2016年全年累计供水95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长春市的供水安全。

  而保护这水源的,正是新立城水库管理局的干部职工们。

  曾经,新立城水库上游区域内工矿企业和居民、农田数量不断增长,粗放式发展导致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威胁到水库水质安全。

  新立城水库管理局技术处工程师傅汝进介绍,水库是水源水流向百姓家经过的第一站,因此对水源的保护尤为重要。为此,他们建立了一套水源预警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水库水质变化情况。

  为有效防止水源污染和水库淤积,新立城水库对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各类污染隐患进行了彻底排查;成立专门队伍,负责水源监测和保护工作。监测人员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对水质进行巡视观测,尤其对取水口、库区水面、一级保护区、上游沟溏河叉等重要区域进行重点巡查观测,对检查、观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

  及时清运一、二级保护区入库河流内的垃圾,两年来累计打捞秸秆等各类漂浮物6000余吨。

  累计投资100万元实施水源地监控工程,确保水库水源安全。建设完成了由19个高清探头组成的视频监控网络,实现了取水口及枢纽工程设施24小时自动视频监控,并具有远红外报警系统功能。

  修订了《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增强水库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保护水源地的良好氛围。通过在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标牌,在周边学校、村屯发放、张贴宣传单等多种措施,使更多的群众认识到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对水源地保护的积极性。据统计,仅去年一年,该局就设置警示告示牌67块,悬挂宣传条幅105幅,发放宣传单5000多份。

  “水源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为让长春市民喝上放心水而努力。”新立城水库管理局局长王喜成的话语掷地有声。

  站在生态修复高度保护水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治理,一方面要突出防治为先,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将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实现站在生态系统维护的高度来统筹治水。”王喜成认为,治理水污染,必须找到恢复水体自我净化功能的途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通过园林办法、动植物的配置,赋予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既要治劣,更要保优;既要治污染,又要修生态。”这是新立城水库治理思路的升级。

  从2008年开始,新立城水库累计投资1.5亿元,在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相继建设了水源地污染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其中,一期工程沿水库一级保护区边界建设了防护围栏和刺铁丝防护网,实现了一级保护区封闭。实施了勘界立标,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埋设界桩、界碑、警示牌等标志;清运生活垃圾1万余吨,取水口清淤1万多立方米。二期工程主要完成水库上游伊通河、伊丹河入河口区1000公顷湿地建设,恢复了水库入河口区湿地生态系统,利用乔木、灌木和芦苇香蒲等植物的吸附拦截作用,有效吸附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减少氮磷等有害成分进入城市供水系统,提高入库水的质量。湿地内树木葱茏、水草繁茂、鸥鸟栖息、鱼虾欢跃,充分展现了生态和谐的无穷魅力。

  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新立城水库还加强了宜林地造林和林木抚育工作。目前,水库拥有人工森林2300余公顷,广泛分布在水库两岸。宽阔的林带同上游河道入水口湿地工程一道,以三面合围之势,屏蔽和保护着水库水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水库卫士的作用。

  此外,新立城水库管理局还于2014年初,启动了新立城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综合规划工作,委托设计单位开展水源地现状调查,并编制完成《长春市新立城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综合规划》,从源头上减少水环境污染。

  实施库区塌岸治理工程。水库库区岸线总长75公里,其中有28公里岸坡较陡,容易因土石坍塌、滑落造成水库淤积。为此,近年来,新立城水库实施了水库塌岸治理工程,并于2016年年底完成陡岸防护治理任务,有效减少水库淤积。

  完成了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三期可研报告的批复工作。拟开展内源治理,对取水口1000米范围内库底进行清淤;实施小流域生态修复,改善入库水质;实施阻塌固土防护工程和水源地风险防范设施建设。

  实施生态治污、保障流域内水质水量仅仅是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环,只有与当地的水利建设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打通河湖连接体系,实现雨季排水、旱季补水的合理调配。为满足城市生态用水需求,改善伊通河水生态环境,新立城水库科学调配利用水资源,持续为伊通河进行生态补水,截至2016年年末,累计补水近3000万立方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新立城水库的生态建设,确保长春的“母亲河”有一个清洁的水源,让伊通河清起来、美起来,这是新立城水库人的目标,也是其工作的动力。

  高起点高站位谋划,实现“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新立城水库以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抓手,以助力长春打造“五个升级版”为目标,以承接河长制推进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我市实施现代水利发展的“12456”工程和“生态一流、文化引领”新理念,主动与伊通河综合治理思路相融合,结合水库实际,科学谋划水库工程项目:一是联合清华大学筹划制定新立城水库生态保护概念性规划,着眼未来,对标高位,整体设计,目前初稿方案正在拟订;二是重点推进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三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力争早日完成批复;三是组织推进新立城水库河湖水系控制线及用地规划的报批工作;四是做好新立城水库安全运行信息化系统工程(一期)项目的资金申请工作,争取尽快开工。

  通过上述工程的陆续建设,不断增强新立城水库的防洪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生态保护能力,努力让新立城水库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提升到全国同类城市水管单位的先进行列,在省内率先实现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

  科学组织、周密部署,实现“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

  伊通河,满语意为“波涛汹涌的大河”。她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面目狰狞的时候。新立城水库建成后,彻底“驯服”了往日咆哮肆虐的洪水,使下游长春市、德惠市和农安县的居民、厂矿、农田以及京哈、长吉、长白三条铁路干线得到了有效保护。

  从5月31日起,我市进入汛期。“汛期时,我们得铆足精气神儿,不仅要24小时关注水库雨水情测报系统,还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稍有天气变化就得紧张起来。”水库工程运行管理处负责人说,每年汛期前,他们都会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调度规程,备足防汛抢险物资,并要求全体职工做好“防大汛、抢大险”的思想准备,24小时保持电话畅通,每天坚持做电源、工程、闸门等检查。

  防汛,可不只是排水那么简单。每一厘米水位变化都有新意义,对下游都会带来影响。为此,水库工程运行管理处工作人员24小时监控观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

  “防汛是天大的事儿。”这是新立城水库管理局担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即使不是汛期,他们也会加强值班值守工作,随时做好水情、工情记录,做好上情下达,做好科学调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汛离不开责任。伊通、后柳、向前……这些是新立城水库流域的观测点,位于伊通河流域中下游。有的观测点要经过泥泞的乡间土道才能到达,汽车根本开不进去,工作人员只能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设备,走到指定位置进行安装。工程运行管理处调度组组长杨宇博说:“紧张的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

  去年,面对来水量大、汛期持续时间长的严峻形势,水库人奔赴防汛一线,运送物资、加固堤坝,有人手掌起泡、脚底扎穿,但仍坚守岗位。防汛最紧张的时候,他们犹如一道无形的“大堤”,护卫着新立城水源安全。

  不仅如此,他们还根据自身实际,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将水库汛限水位由218.83米调整至219.20米,实现了由单一的“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充分发挥水库拦蓄洪水功能,使新立城水库作为长春市防洪屏障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彰显。据统计,2016年全年入库水量3.02亿立方米,泄洪9600万立方米。

  除了防汛之外,在森防防火方面,该水库管辖的30平方公里林地为长春市南部构筑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好这片森林意义重大。本着“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新立城水库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持续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层层落实森防责任,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持续增强对林区的巡护力度,积极开展春、秋两季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水库所属的林地内无火情和火灾发生,截至2016年末,新立城水库已连续31年实现森林防火“三无”年的目标。

  做好“水文章”,全面盘活“水经济

  依山傍水的新立城水库,清澈的水面中依稀可见鱼儿悠然嬉戏,青山远黛,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水好,自然鱼好;鱼好,也让水更好!”天河渔业有限公司副经理邵锋告诉记者,近年来,新立城水库管理局充分发挥滤食鱼类在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作用,大力发展洁水渔业,每年定期投放大批量的鲢鱼和鳙鱼,利用食物链原理,消除水体中的藻类,为今后大力发展公益性洁水渔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6年我们投入300万元,采购80万斤花鲢、白鲢鱼苗投放至水库。”邵锋介绍,鱼种采购和投放是渔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为确保鱼种质量,长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将关口前移,采取现场取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鱼体药物残留进行检测,防止投入问题鱼种间接造成水源污染。

  以水兴渔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新立城水库辽阔的水域和清新的水质,赋予了水库鱼类优良的品质和绝佳的口碑;品质好的鱼,也能为当地创造更大的价值,与自然和谐相处,取其优势发展生态渔业,换来治水与产业的双赢。

  据了解,目前,新立城水库现有鱼类20余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8种,历来是城乡居民餐桌中的上品,特别是其主打品牌——鳙鱼,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机食品”认证,并进行了商标注册,享有极高的美食知名度。

  大银鱼以体白如银、口味清新独特受到美食者的青睐。近年来,新立城水库同江苏常州市长江水产公司合作,引进了太湖大银鱼新品种。连续数年的稳产、高产,不但积累了宝贵的投捕经验,也使水库渔业成功迈出了合作发展的步伐。

  据统计,2016年,新立城水库实现经济总收入6635万元,连续三年实现20%的高速增长。

  坚守中的责任与担当

  水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一座城市有了水才有了灵气。如今的新立城水库,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独特韵致:这里有碧水、蓝天、林海、青山,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然而水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来都不轻松。记得一位水利专家曾说过:水污染治理难度比空气污染治理要难得多,特别是湖泊污染治理,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相比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更大。

  那么,为何新立城水库会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呢?

  因为,这里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与碧水为伴,和洪水作战,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这个团队就是新立城水库管理局。

  无论是夜晚依然在林中巡查的护林员,还是在炎炎烈日下工作的“大坝医生”……从他们身上,你会看到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水库人,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水库人,推动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前进的步伐;水库人,河堤上奉献着岁月,沟渠里流淌着深情;水库人,天地是他们的衣被,水流是他们的歌声。

  昨天的成绩只是今天的开始,未来任重而道远,期待新立城水库人加快发展生态水利,努力谱写水利发展新篇章。

以文化力量助推“母亲河”治理
  在6月9日第10个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长春市人民政府
吉林省2016年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环境保护厅
把环保理念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
  5月22日,长春新区召开环保重点工作推进会,长春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