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机制”驱动项目快跑
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口,长春进入了项目建设黄金年份——
今年一季度,全市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3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6亿元;前4个月,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0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0.9亿元;前5个月,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5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亿元。
每一个时间节点的项目建设情况,都远好于以往。
来自市发改委的资料显示,全市项目建设呈现几大特点——
项目总量持续增多 前5个月,全市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51个,较去年同期多31个,其中开发区板块项目增加较多,较去年同期多106个。开工建设的5亿元、10亿元和10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363个、230个和8个,分别较去年同期多29个、8个和4个。
项目质量稳步提升 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1.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2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6.3亿元,10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达到22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82.6亿元。
项目结构逐步优化 在全部项目中,三大主导产业、六个千亿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达到400个,完成投资350亿元,分别占全部项目的53.3%和57.1%,同比分别增加1.1和6.2个百分点。
动力何来?
多年来我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工业服务业“双拉动”等战略,蓄积奠定厚势;近年来坚持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并联式审批等一系列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尤其是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三抓”“三早”工作精神,实施的一系列项目领域改革措施开始显现出巨大能量。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紧紧抓住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落地的见效期、关键期,围绕抓投资、上项目这项中心工作,重点开展“五项活动”、完善“三个制度”、强化“两项措施”、构建“一个系统”,实现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一批、开工落地一批、建设推进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开展五项活动,提升项目数量质量。
集中审批——利用一季度开展集中审批,帮助新开工项目完善各项前期手续,提高项目成熟度,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集中招商——抢抓天津长春对口合作、浙江吉林对口合作契机,针对两地集中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争取再引进一批与我市产业定位相符、发展方向相同的战略投资者,为全年项目建设积蓄后劲。
集中开工——以“三早”项目为重点,把有亮点、有代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筛选出来,作为省领导包保项目。与此同时,在夯实储备、完善前期的基础上,从4月中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集中开工活动,加速项目建设步伐,力争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超过400个。集中推进——为破解项目制约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我市开展了“走遍重大项目、落实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市领导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各县(市)区、开发区项目现场视察,集中解决问题。
银企对接——我市计划每季度组织金融机构、担保公司、有资金需求的项目单位开展银企对接,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提高对接成功率,破解项目单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完善三个制度,提高项目服务水平。
领导包保——充分发挥领导带头、项目龙头作用。市级层面由市级领导包保,各县(市)区、开发区也筛选出重点项目,由区级领导牵头包保,充分调动发挥领导、部门、属地、项目单位的积极性,以点带面促进项目建设。
服务秘书——在实施项目“秘书制”基础上,对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继续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
行政审批——结合《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的出台,我市进一步深入落实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等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开展重大项目领办、代办等方法创新,全面推行“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改革,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缩短项目审批时间。
强化两项措施,加大项目推进力度。
加大督查通报力度——由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牵头,按季度对各作战单位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查,按季通报情况,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构建以督查抓落实、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加大考核评比力度——进一步细化投资和项目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投资目标分解到月,把项目建设责任落实到人,以指标为导向,以考核为手段,以评比为标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励各参与单位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打造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构建一个系统,强化项目管理能力。目前,我市正利用手持移动终端和计算机信息互联,打造项目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建立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项目数据实时采集、项目进展动态上报、项目问题及时处理、项目成果尽快展示。同时,按照网格化管理方式,畅通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的沟通联系渠道,强化上传下达、左右通联功能,强化项目管理能力,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效率。
在长春,一整套革新原有体制机制、服务项目建设主体、提升项目建设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的新机制,正在不断释放效能,推动项目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进而形成改革发展新动能,为长春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