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旅游开启“飘红模式”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长春目前旅游市场的特点,莫过于“火”与“活”了。日益丰富多元的旅游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走出家门,踏上快乐旅途。
“火”:旅游景区和乡村游人气旺
“这里空气太好了,登山、踏青、看美景,感觉身心都放松了。”近日,在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记者见到了来此徒步游玩的市民张先生和他的家人。“现在很多人都缺乏户外锻炼,趁着双休日,与家人一起来到森林里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感觉很惬意。”张先生说。
除了户外徒步,采摘游也是人气十足。在双阳的“小红帽”“果木子”等草莓采摘大棚里,绿意盈盈,果实累累,藤蔓上缀满了鲜红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在“于三生态采摘园”里,红红的樱桃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与草莓采摘差异化发展,让这里人气十足,樱桃时常被抢购一空。“如今,来双阳,可采摘的蔬菜、水果种类越来越多,除了草莓、樱桃、油桃之外,有的农户还种植了火龙果、香瓜、葡萄、蓝莓等,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双阳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旅游热也带火了农家乐。近日,市民崔先生一家6口开车去农家乐过周末,然而由于未提前预约,接连不断的“闭门羹”,让他真正体会到了旅游的火爆。
双阳玉林湾渔港的农家乐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地游客专程来到这里,品“土美味”,感受乡愁,“每逢周末,客流量能达到六七百人,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我们更是接待了上千人,旅游业的火爆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据市旅游局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市重点监测的17个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全线飘红,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4%、15.1%。
在长春,怎么玩儿才能更尽兴?导游王珊珊以前常被这个问题困住,现在好了,她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上午游净月潭、东北虎园,下午到国信南山泡温泉,或是去双阳奢岭采摘,晚上到巴蜀映巷品尝特色美食,品完美食还可以去东北风剧场或德云社逛逛,感受不同风情的文化演艺秀。”
旅游产品的丰富,让长春的旅行社发展底气更足了。
而这只是起步。如今,多元融合、共享,做活“旅游+”,打造“大旅游”,正成为长春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大众旅游时代,长春立志打造东北亚区域性旅游名城,而升级旅游供给,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迫在眉睫。”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春旅游正以资源为根、特色为本、文化为魂、市场为导向,以“旅游+”为引擎,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长春特色的冰雪、避暑旅游产品体系,扩大有效供给,引领消费需求,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新路径。
“旅游+农业”就是长春做活“旅游+”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双阳的梅花鹿成为双阳招徕游客的金字招牌。从梅花鹿养殖,到鹿产品精加工,再到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小小的梅花鹿释放出了巨大的潜能,完美地诠释了在旅游的带动下如何与“一产”观光农业的无缝对接,更与“三产”服务业连成整体,上演接“一”促“三”的好戏。
“旅游+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早期建筑已成为我市汽车工业游中的精品旅游品牌,构成了长春独特的旅游风景线。
“旅游+互联网”,从旅游官方微信、微博到全民“朋友圈”美图疯转,从传统旅行模式到伪满遗迹、生态游、新十五景等手机APP软件,当旅游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来长游客从以往的点线旅游开始向全境旅游转变。
长春正在不断拓展“+”的内容,像“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大众创业”……通过做活“旅游+”,创造新业态,增加新供给,产生了“1+1>2”的效果。
2016年1月~12月,长春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40.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外游客6699.48万人次,同比增长17%。
“火”与“活”,是长春旅游市场的生动写照,正成为长春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
2017年,长春旅游有望以“加速度”继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