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制造之城再上新台阶
长春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制造之城再上新台阶
图① 一汽解放卡车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图⑤ 长春市夜景。 (资料图片)
长春是国家实施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主体城市,是国家确定的汽车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等。以科教优势著称的长春市,近5年来围绕着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让这座曾经的制造之城含金量越来越足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市“一五”以来逐步建立起以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3大传统优势行业,先进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大数据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以一汽为标志的“汽车城”成为长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和支撑。如今,长春市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之城。
“长春振兴唯有振兴制造业”,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认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制造业是长春发展之基,必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
传统制造升级“智造”
汽车、铁路客车、摩托车、拖拉机是长春工业的“老四样”,代表着长春制造的辉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春传统大而全的门类,逐渐由“全”向“聚”转变,延长产业链条,集聚发展,获得规模效应,汽车、客车、地铁、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长春工业的“新四样”。近年来,长春更是跳出汽车谋发展,一批新型制造企业蓬勃发展,或作为传统产业的升级版,或作为新的增长点,丰富着长春制造业的百花园。
在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线全面升级改造为智能生产线,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操作员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吉宝坦言,以前配件厂是被动地为整车厂提供配件,现在反过来我们出新技术配件推动整车厂提升。
这只是长春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重点产业的投资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向高端提升。长春投资建设百万台新型发动机、奥迪轿车Q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汽车产业向高端化发展。2016年,长春市制造业投资完成2183.9亿元,同比增长8.6%,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94.5%,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390亿元,同比增长10.1%,在副省级城市中长春市工业投资及增速分别居第2位和第3位。
培育新兴制造企业
成功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长春市创造了乘势而上的机遇。长春市工信局局长李维彬介绍,去年以来,长春市确定了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5+3+N”的顶层设计架构,方向就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制造业的转型,根本在于培育发展新兴制造企业,这是长春制造业赶超的新动能。在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企业的过程中,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型生态体系。长春大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全市规上工业4.4个百分点。而其中轨道客车及装备制造业234家,完成产值77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4%;建材工业140家,完成产值626.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光电信息产业97家,完成产值507.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5%;医药产业52家,完成产值153.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7%。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长春市构建了“政产学研用金介”七位一体云平台、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和吉林集成创新综合体两大载体、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中试中心及公共科技服务中心三类中心、八大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大力推动科技金融中心、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各类科技园发展。在重点发展的8个制造业领域中,建立了汽车仿真与控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超硬材料等3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光栅制造技术、特种工程塑料、电化学和光谱研究、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工程中心和产业研发中心200多个,建设了30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科技成果对接、产学研联合创新、新产品新技术等项目1326个,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大功率LED照明、聚醚醚酮改性复合产品技术、疫苗规模化纯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制造业拥有各类创新型企业1000余家,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产业在开发区为核心的载体中集聚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开发区集中度达到82%。
长春市副市长白绪贵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强调,长春市作为制造之城,二次产业优先发展具有历史传承,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主动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从目前二产占比高于三产的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是长春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这不意味着减少制造业,而是同步提高,要厚植工业基础,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注重向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发展方面转型。制造之城,将是长春的城市名片,也是振兴的基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