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大山上的铿锵承诺——农业部定点扶贫恩施、湘西三十年纪实

24.03.2016  11:00

        巍巍武陵,山高谷深,纵横鄂湘黔渝四省区,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山外青山还是山,只见石头不见田”“住的是岩洞洞,睡的是草窝窝”曾是武陵山区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将武陵山区定为全国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

      1986年,国家农业部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担负起了帮助武陵山区核心贫困区恩施、湘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并许下“农民不脱贫,帮扶不脱钩”的铿锵承诺——

      30年来,农业部调动全系统力量,对定点扶贫地区进行倾斜帮扶。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让这里的农村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观,摆脱贫困的步伐逐渐加快;

      30年来,农业部派出336名干部挂职恩施、湘西,他们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入山村、进企业、到基地,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30年来,在农业部的帮助下,恩施、湘西两州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969元、6648元,均为2001年的5倍多。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苍茫武陵、悠悠酉水见证了这片大地的沧桑巨变,更记录了农业部始终不渝的坚定帮扶。三十年的定点扶贫,提升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夯基础、做实事、暖民心,树立以人为本发展观,以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业部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看待,制订总体帮扶方案和年度帮扶计划,一张蓝图绘长远,一茬接着一茬干,扶贫干部高标准、严要求,做示范,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还在正月里,武陵山区里野樱花已经随处可见,吊檐垛脊的吊脚楼在青山碧水间忽隐忽现,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黄柏村党支部书记杨长胜家的吊脚楼就是其中的一座。“全村有47辆私人小汽车,家家有存款,没有贫困户。今年过年村里道路还堵了车呢!”站在山头上,看着村里的1200亩藤茶基地,老杨说这在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藤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农业部挂职干部帮扶村民发展起来的,没有农业部的支持,不会发展这么好。”杨长胜说,以前藤茶种植都是零零散散的,收入很低,村里困难户占到一大半,温饱都成了问题。

      当年,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在调研时发现,藤茶是一款价值很高的保健茶,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发展藤茶产业,可以助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在扶贫联络工作组的协助下,藤茶基地成立,起初只有400亩。

      现在,“种苗一到,老百姓都抢着要。”恩施州农业局副局长曾生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武陵山区的恩施、湘西几百万人仍然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房不避风雨的贫困线上,贫困发生率在60%以上。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承诺!

      中央指出,欠发达地区不是包袱,要给予政策,赋予观念,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农业部历届党组对定点扶贫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多次去武陵山区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扶贫联络工作组真挂实下,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改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性工作。先后实施了一批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旱作节水灌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直通车等基础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与服务条件,夯实了两州农业发展的基础。30年来,两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500万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时强调,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农业部挂职干部将总书记的要求牢牢记在了心里,落实到了行动中。

      做实事就是要带领贫困地区老百姓做会干能干的事。湘西永顺县松柏镇花桥村土地贫瘠稀少,发展乏力,困难户多。扶贫联络工作组因地制宜帮助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三年就见了效益。“老百姓知道猕猴桃一斤可以卖到8元,兴奋得不得了。”镇农技站站长欧道凡回忆说,当年那些贫困户早已脱贫。

      如今,永顺县猕猴桃产业已达到8.3万亩,亩产也从300斤发展到1000斤。当地为了感谢农业部的帮扶,将一条通往猕猴桃产业基地的路称为粮援路,也叫致富路。“老百姓说,农业部的扶贫实打实!”湘西农委主任田科虎说。

      的确,记者2月24日抵达湘西采访,农业部第11批扶贫联络工作组16日刚刚到任,顾不上接受采访,副组长孙法军跟记者匆匆打了个照面就乘高铁赴长沙谈合作去了。

      在湘西龙山县石羔镇中南村,农业部2002年兴建的龙山县农科所生态示范园如今仍承担着每年40到50个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任务,还通过“树下经济”养殖高品质黑鸡、通过黑猪野猪杂交养殖新型黑猪,探索新型种养模式。“项目是当时的农业部挂职副县长李波发起的,占地200亩,最多时年试验新品种108个。”时任县农科所所长的彭顺湘回忆说,“示范项目让当地人第一次在冬天吃到了哈密瓜,示范园开创的许多模式至今仍是龙山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

      湘西农民历来喜欢养黑猪,扶贫联络工作组因势利导,从2006年起实施“湘西黑猪原种场建设项目”,将其从传统农业项目发展成为有市场潜力的富民产业。“养殖基地的贫困农户家庭,年养殖300头湘西黑猪,年纯收入达6万元以上,还能带动周边困难户脱贫。”湘西州农委副主任谷玉仙说。

      三十年,农业部在恩施、湘西两州援建实施了茶叶、马铃薯、猕猴桃、山羊、生猪、鱼苗鱼种、草种基地、天然草场保护与改良、动物防疫体系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茶叶、烟叶、蔬菜、生猪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板块显现,特色农业已经开花结果,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这些挂职干部懂政策又接地气,带来了新观点、新思维、新作风,好比一根根接收党的政策的天线,为武陵山区打通了一条条通道,为武陵山区脱贫奔小康作出了重大贡献。”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这样比喻。

      建基地、立支柱、增收入,树立绿色发展观,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农业部送政策、送理念,给项目、扶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提升定点扶贫地区产业发展素质和品牌意识

      恩施、湘西州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两州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这里盛产烟、果、茶、桑、麻类等多种经济作物。其中,烟叶、茶叶是两州优势作物。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要用好用活这张生态绿色牌,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把绿色打造成最亮的名片。”湘西州州长郭建群说。“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搞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绿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产业。”作为农业部第11批扶贫联络工作组组长,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长唐泓也对记者这样表示。

      发展生态经济,绝不伤害青山绿水,已成为扶贫联络工作组和两州人民骨子里的内生要求和文化自觉。

      茶叶是湘西州的传统绿色产业,也是农业部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1986年全州只有3万亩茶园,如今已发展到近30万亩。

      古丈县地处北纬38度世界绿茶黄金纬度带,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走入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所见之处皆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茶树,已发出嫩嫩的尖芽。以前,在外人眼中,毛坪村是一个每五户就有一条光棍的破落穷村。如今在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的扶持下,村民年收入早已过万,住上了新房子,全村没有一个光棍汉。村支书龙献文现场连线已返回农业部工作的第10批扶贫联络工作组组长贾广东,向他表示感谢。“贾州长挂职两年,来了村里25趟!苗寨群众谈起扶贫干部,就说‘玛汝(好)!扎扎汝(非常好)!’

      扶贫联络工作组为毛坪村确定了“产业兴村、旅游富民、文化活村、经济强村”发展战略,围绕着有机茶叶、生态养殖、苗寨旅游、苗族餐饮,全村上下大搞产业开发。目前,村里发展了万亩茶叶产业园、养殖基地、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先后成立了牛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古丈夯吾苗寨旅游公司、牛角山村农家乐等村办企业。

      恩施同样有近2000年的种茶、制茶史,孕育了深厚的茶文化,又有丰富独特的生态、民俗、特色产业旅游资源。扶贫联络工作组建议,茶产业提质增效应该在打好生态牌、富硒牌、土苗文化牌上做文章,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采纳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建议之后,恩施州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开发一处景点,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现在,全州已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7个,省级观光农业园区达到2000余个。全州旅游产业每年直接承载10万农民就业,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带动全州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

      在利川市毛平镇兰田村,流传着农家主妇田树珍“糊里糊涂”挣大钱的故事。两年前田树珍刚开办大秧田旅游扶贫民宿点,一下子来了200多位客人。田树珍像招待自家亲戚一样,农家风味菜上了一盘又一盘,最后一算账,收了5000元的餐费,成本倒支出4950元。故事被旅行社导游当笑话传开,不料客人们被她的纯朴、诚实打动,一下子纷至沓来。就在记者采访时,她刚刚送走一拨慕名而来的游客。现在,52岁的田树珍一边侍弄茶园,一边招待游客,丈夫间或出去打打工,夫妻俩每年收入10万元绰绰有余。“致富就得靠双手噻!”她笑着和记者告别。

      2015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恩施调研,对恩施旅游扶贫工作予以肯定。在记者采访中,恩施不少干部都认为,旅游产业能实现蓬勃兴起发展,离不开农业部历任扶贫联络工作组成员建言献策和辛勤付出。

      用科技、重效益、培后劲,树立市场引领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部在定点扶贫地区扶典型、引龙头,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宜农则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放手调整种植结构

      良种是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从武陵山区的实际出发,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狠抓了优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鱼种鱼苗等八大品种的良种化。帮助地方引进、培育、推广了种养技术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

      在湘西龙山县南端的酉水河边,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耶镇比耳村。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种植柑橘,但因品种差,总是卖不出好价钱。“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来我们这里调研后,帮着从美国引进最新脐橙品种,并对村里柑橘品种进行品改、低改,采用最新种植技术,使脐橙的产量、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全村人都已经富起来了。”村支书石宗兵说,当年扶贫联络工作组的人坐在小板凳上劝村民多种脐橙,“当时老百姓想不通,不种粮食,难道饿了吃橘子?嘿嘿,现在真的‘吃’橘子了。有的农户种了上百亩脐橙,早就发了!

      2011年,“湘西富硒——里耶脐橙”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为打开销路,比耳村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入社的社员提供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脐橙远销北京、天津、沈阳、重庆、深圳等地。“25年来,这里的脐橙从未出现过滞销。”石宗兵说。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贫困地区更是如此。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没有价值链。武陵山区长期受大山封锁和交通不畅、信息不灵等影响,造成人们的商品意识淡薄,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农产品商品率与全国市场水平相比相对偏低。

      恩施州拥有全球最大的独立硒矿床和富硒生物圈,“世界硒都”是独一无二的“名片”。为了推进硒产业发展,在农业部帮助下,州政府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恩施硒康牧业公司,搭建起了与中牧集团合作的平台。目前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突破1万家,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5548家、家庭农场1077家。仅2015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95.5亿元。

      湘西黄牛是湘西的农业支柱产业,里耶镇农民以龙头企业圣山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圣山牧业带动家庭农场发展养殖,为农民提供牛崽和养殖技术、统一销售等全程服务,农户只需根据公司订单进行“定养”,养一头牛就可以获得5000元的收入。

      没有“种不出来”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看问题抓实质,从抓优质产品种植入手,抓准市场需求,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功夫进行帮扶,确保产品适销对路。

      保靖黄金茶是湘西的品牌农业产业,但由于地少产量低,靠传统的销售模式附加值低、农民收益不高。贾广东牵线搭桥引进企业成立了“保靖百泰黄金茶公司”,打造白云山黄金茶万亩示范基地。通过带动,当地农民以茶为核心,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增收50%以上,今年2000亩茶园大部分已被私人定制。

      为了把恩施利川红茶推向市场,在扶贫联络工作组的协调下,隶属农业部的央视农业频道为此免费播放了9个月的广告。

      “扶贫联络工作组就是我们的智囊,在‘恩施硒茶’这个公共品牌打造上倾注了心血。”恩施州农业局局长黎华辉说,2014年5月,在扶贫联络工作组直接推动和操办下,来自州域公共品牌“恩施硒茶”旗下的46家茶企携500多个产品抱团亮相京城,参加“2014北京·恩施硒茶博览会”,签约金额达10.38亿元。

      在湘西龙山县,这里喀斯特微酸土质生产出的小百合,占领了大上海主要市场。全县整合农业扶贫等资金重点扶持百合产业,种植面积已达5.8万亩,年产鲜百合5万多吨,总产值近10亿元,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亩产值达1.4万元左右。在农业部扶贫干部的带动下,全县正在发展百合标准化生产基地,“龙山百合”鲜果、干片已被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距离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只剩下不到5年的时间,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开发更需要一个好思路,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

      2016年2月21日,正月十四,农业部猴年首个京外会议就放到了武陵山区。在恩施州召开的农业部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再次对恩施、湘西两州的老百姓作出铿锵承诺:五年助力攻坚,五年力度不减。并强调,脱贫攻坚要以人为核心,要坚持以贫困户贫困人口为本,创设针对性、个体化的帮扶政策,确保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尽快让他们脱贫致富、同步迈入小康。